2026年,联合国秘书长要换人了。照过去的规矩,这一轮轮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出人选,大家心里都有数,流程本该照旧走。
但偏偏这个节骨眼上,美国突然跳出来,说什么要“全球择优”,意思是秘书长不能只按地区轮着来,得选“最合适”的那个人才。这话一出,原本平稳的节奏一下乱了套。
![]()
中方很快回应,态度相当明确:不接受破坏轮换的做法,一旦美国真要强推,中方不排除动用一票否决。
联合国这个场子,是大家的,不能让某一个说了算。
轮流坐庄的规矩,是怎么来的?
联合国秘书长怎么选,其实表面看挺简单,安理会推荐一个人,然后交给大会通过。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些“没写明白”的老规矩。
比如这个“地区轮换制”——也就是说,秘书长这个位置,得在不同地区间轮着来。亚洲一届,非洲一届,拉美一届,西欧一届,谁都不能老霸着这个位子。
这不是说哪个地区水平高就能多选几次,而是为了让各个地区的声音在联合国里都能被听见。这么多年下来,大家都习惯了,虽然不是写进宪章的条文,但谁也没公开说要动这个规矩。
![]()
这个规矩哪来的?早些年,秘书长这个位置确实有过连任超过两届、某些地区长期占据的情况,引发了不少争议。
尤其是在1980年代,一次秘书长连任风波中,中国就硬是连续投了十几次反对票,最后迫使安理会换了人。
这场博弈之后,大家慢慢形成两个“共识”:一是不连任超过两届,二是按地区轮着来。
这两个“规矩”虽然不写在纸上,却成了联合国内部运作的“压舱石”,让这个庞大的组织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还能维持一点平衡。
过去几十年,秘书长人选更替基本都按这个轮换制来。现任秘书长来自西欧,他的任期马上结束,下一任本该由拉美国家推出。
![]()
很多拉美国家也已经在准备人选了,按理说,这事儿应该水到渠成。但美国的突然发声,却一下子把局势给搅乱了。
美国为何突然出手?
10月24日,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正式提出改革秘书长选拔制度,要求全球范围内“择优录用”,不再受地区限制。 美国代表在发言中指出,当前制度过于僵化,应当以能力和贡献为准,而非出身和地区。
美国这次提出所谓“全球择优”的说法,说得好听,是要打破僵化的轮换制度,让秘书长这个角色选出真正有能力、有代表性的人。
但仔细一想,这话背后藏着不少心思。说穿了,美国想要的是一个对它更“顺手”的秘书长,能在关键议题上站在它这一边。
现在美国在联合国的日子并不好过,乌克兰问题、巴以冲突、气候变化这些领域,美国的立场时常受到挑战,想推动的事也时常卡壳。
![]()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有一个更靠近自己立场的秘书长,当然更方便操作。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并没有明确提出某个候选人,只是丢出一个模糊的说法。这其实就是一种策略:先搅浑水,让拉美国家内部出现分歧。
你一个国家推一个人选,到头来谁都选不上,反而给了美国机会,把节奏带到它设定的轨道上。这种“搅局”行为,不是第一次见。
过去几年,美国在联合国的态度就很有特点:不满意就退群,觉得吃亏就拖欠会费,喜欢的议题就积极参与,不喜欢的就冷处理。这种“我行我素”的做派早就引起了不少国家的反感。
这次,美国又是要动基本规矩,本质上是想扳回一局,重新掌握话语权。如果能借秘书长换届改变游戏规则,未来联合国的议程设置、立场表达,都会更容易被美国操控。
![]()
这不是单纯的“换个秘书长”的事,而是美国试图借换人之名,重塑联合国话语体系的开始。
中俄拉美不买账,规则不能随便改
美国这番操作,很快就遭到了中俄和拉美国家的明确反对。首先是中方,态度相当直接。中国在联合国常驻代表多次发表讲话,强调秘书长选举必须尊重联合国宪章和现有程序,尤其是“地区轮换制”不能被破坏。
中方还特别指出,一旦美国强行推动不符合轮换原则的候选人,中方将考虑动用否决权。这种表态很少见,也说明中国对这件事的严重性判断。
在中国看来,秘书长的选拔不能变成大国博弈的工具,更不能由某一个国家来定规则。
![]()
俄罗斯也毫不含糊,直接批评美国的提案是“为了维持自己正在减弱的影响力”。在俄方看来,这样的做法不但破坏了联合国的权威,还会影响全球对这个组织的信任。
中俄立场虽然各有侧重,但在这次事件上却形成了高度一致,都在为维护联合国制度的稳定出力。
最关键的,是拉美国家的反应。美国提出“全球择优”,听上去好像是为全世界谋利益,但真正受影响的却是拉美国家。原本轮到他们推人选,现在却要被“重新考虑”。
这让很多拉美国家感到不满。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集团很快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统一立场,准备应对外部干扰。他们也在加快协调步伐,希望推出有广泛支持的候选人,比如智利前总统巴切莱特就是热门之一。
可以说,拉美国家已经意识到,这次不仅是争秘书长,更是为自己的地区权益发声。
![]()
与此同时,其他一些国家也保持了警觉态度。像法国,虽然没有明确站队,但从过往立场看,倾向于维护联合国的传统规则。
毕竟,今天如果容许打破轮换制,明天就可能有更多“惯例”被随意否定,到头来联合国的基础秩序就会被一点点蚕食。
这场风波,其实就是一次“制度保卫战”。表面上看,是秘书长换届,实则是在争联合国未来的方向。
规则一旦被破坏,下次受影响的就可能是别的制度、别的国家。中方的一票否决,不是为了谁上谁下,而是为了守住这一道底线。
![]()
关键不是谁当选,而是谁说了算
这场博弈最终谁输谁赢,现在还很难下定论。美国显然不会轻易罢手,接下来可能还会有新的策略,比如通过舆论施压,或是暗中推动“黑马”人选。
但从目前的态势看,中俄和拉美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固的防线,在这场规则对抗中占据了主动。
这件事之所以引发全球关注,不是因为秘书长这个位置多有权力,而是因为这背后反映了一个大问题:联合国到底是谁的联合国?是全体会员国共有的平台,还是某些大国的工具?
![]()
如果一个常年不按时交会费、动不动就退群的国家可以随意改变规则,那这个组织的公正性、公信力都会受到严重打击。
中国这次态度坚决,不是为了争权,而是为了守规。面对规则被破坏的风险,中国不惜亮出一票否决,是在告诉世界,联合国的基本制度不是谁想改就能改的。
只有守住规则,才能让联合国继续发挥作用,才能让广大中小国家的声音继续被听见。
不管最后是谁当了秘书长,关键是这个过程必须公平、透明、符合大家认同的规则。联合国要想继续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坚持多边主义,不能被个别国家牵着鼻子走。
这场较量,真正决定的不是某一个人选,而是未来这个国际平台还能不能代表全球大多数国家的利益。
![]()
结局还未揭晓,但有一点已经很清楚:规则不能随便改,底线不能轻易破。中方的一票否决,不是威胁,而是一种责任,是对联合国秩序的捍卫,也是对全球多数国家利益的坚守。未来怎么走,世界都在看。
信息来源: 2025-11-14 09:07·极目新闻 中方就联合国秘书长选举表态:刻意寻求突破只会拖累整个选举进程;日前美方提出打破传统的地区轮换制,主张全球范围内“择优录取”候选人 2025-10-25 21:10·参考消息 外媒:围绕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人选,美国或激怒拉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