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
寯建筑馆(童
寯故居
)即将对社会开放
童寯(1900-1983年),字伯潜,满族人,原籍辽宁奉天,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第一代杰出建筑师,中国近代造园理论和西方现代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与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并称“中国建筑四杰”。
![]()
△晚年童寯(2023年摄)
童寯自幼聪颖好学,1921年考入清华学堂,1925年赴美留学,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与杨廷宝、陈植、梁思成等先后同窗。留学期间成绩优异,先后获全美大学生设计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奖牌各一枚,仅用三年就修满了六年的全部学分,于1928年获建筑学硕士学位,提前毕业。
![]()
△1930年,童寯在法兰克福歌德故居留影
毕业后,他在费城、纽约建筑师事务所实习。1930年回国前,他游历欧洲,考察古代、现代建筑,创作了大量写生画作。他受到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决心毕生致力于探索和创造中国新建筑的道路。童寯回国后,应好友梁思成邀请,在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后成为该系主任。
![]()
△1930年
东北大学建筑系师生合影。前排左二童寯、左四陈植、左五梁思成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童寯携全家从东北逃亡到上海。1932年,他与同窗好友赵深、陈植联合组建了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并主持图房设计工作。在他们共同努力下,华盖建筑师事务所逐渐发展为当时中国最具规模及影响力的建筑师事务所之一,与关颂声、杨廷宝等组建的基泰工程司并列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两个华人设计机构。
![]()
△华盖建筑事务所接待厅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盛行以“大屋顶”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形式潮流下,华盖事务所独树一帜,采用经济、实用而带有中国元素的现代民族风格,建成了一批民国时期新民族形式的经典建筑作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童寯远赴西南,在重庆、贵阳建立事务所分所,继续从事建筑设计业务,为后方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
△童寯在重庆
童寯以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艺术修养设计了一大批富有个性的优秀作品,他一生主持或参与完成的建筑设计作品达120多件,大部分作品完成于1932年至1944年13年之间。
童寯还是一名学贯中西的学者。1931年至1937年间,童寯不辞辛劳,踏勘江浙沪地区古典园林,取得大量第一手珍贵资料,后来写出了《江南园林志》、《东南园墅》和《造园史纲》等,被尊为近代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第一人。他在《江南园林志》中绘制的南京愚园平面图,后来成为复建愚园的重要参考资料。
![]()
△童寯著《江南园林志》(中国工业出版社1963年出版)
![]()
△《江南园林志》手稿
![]()
△童寯绘随园图
童寯认为:“建设我们这样大国,仅靠几个建筑师不行,要通过教育培养出成千上万的建筑师,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们对建筑有科学的认识。”1944年,童寯开始在中央大学建筑系兼职任教。1952年以后,童寯彻底放弃了自己的建筑师职业,并谢绝参与社会活动,以全副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在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任教。童寯治学严谨,对学生严格要求,尤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他桃李满天下,许多学生成为当代中国建筑界的精英。在我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很少有人像童寯那样在建筑创作、建筑理论和建筑教育三方面同时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他的为人修养和风骨,和他的建筑成就一样,赢得了后人的敬重。
![]()
△东南建筑三杰
童寯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却和南京有着不解之缘,除了为这座城市留下很多优秀建筑作品,如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首都饭店、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馆、金城银行别墅、下关首都电厂等等,他的后半生也是在南京度过的。
![]()
△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
抗战胜利后,童寯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主持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在南京的业务,同时在中央大学建筑系任教。最初,他住在大行宫的中央饭店,但因时局动荡,物价飞涨,一个月工资竟付不起当月房租,因此在朋友建议下,他决定自建住宅,这样既可以将家人从上海接来南京照顾,也可以将积蓄变成不动产,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
![]()
△文昌巷童寯住宅大门
1947年,为了照顾患有心脏病的夫人关蔚然,童寯在太平路(今太平南路)商业区附近的文昌巷购置了一块面积为52.67平方市丈(约584平方米)的宅基地用来建筑住宅。这里毗邻科巷菜场,生活便利,闹中取静。在这一狭长型地块中央,童寯亲自设计了一栋占地面积约8.40平方市丈(约93.16平方米)的两层英式风格独栋别墅,由茂泰营造厂以五十个晴天为工期建造完成。
![]()
△童寯绘制的文昌巷住宅施工图
和童寯先生的为人一样,这处住宅看上去低调而内敛。从墙外只能看到一个屋顶,从北面看就像一座普通的平房。童寯摒弃豪华气派风格,采用不规则、不对称的平面设计,使用廉价的国产材料,用低造价完成这幢住宅。
![]()
△童寯住宅北面
宅院大门朝北,主体建筑为一栋两层砖木结构楼房,毛石墙基座,红砖清水外墙,屋顶采用大片的斜屋顶,可避免遮挡周围邻居的采光。屋顶上覆盖专门设计特别烧制的红色平瓦,以追求特殊的色质。朝南一面有一排白色玻璃窗,利于采光,还可以看到后花园。住宅有前后两个庭院,有高大的树木和葡萄花架,房屋则被隐藏在一片浓密的树荫里。
![]()
△童寯住宅南面
房屋内部布置非常紧凑,但每一处空间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从北面的东侧正门进入住宅后,通过极短的玄关与衣帽间即可通向客厅。客厅东侧部分是住宅中采光最好的位置,童寯在客室东侧上部设置了气楼,气楼楼板特意被挑高,使客厅获得了更高的空间。
![]()
△一楼客厅东部
![]()
△一楼客厅西部
位于二层的卧室,因气楼挑高而露出一段面朝客厅的隔墙,童寯在此设计了一扇饶有趣味的小窗。据童寯学生回忆,当年师母关蔚然曾经在二楼从这个小窗抛糖果给来访的学生。
![]()
△二
楼卧厅的小窗
童寯对因斜屋面形成的不规整空间进行重新分配,在安置好客厅、卧室等重要房间的同时,在各处零碎角落嵌入卫生间、储藏间、水箱和壁橱,且每个房间都能获得恰如其分的尺度,保证了应有的起居品质,体现出高超的设计水平。
![]()
△厨房
![]()
△储藏间
文昌巷52号住宅,从选址、设计到施工维修,都是童寯亲自参与完成的。和他其他设计作品相比,这一处建筑不再受他人意见的约束,完全是建筑师为自己居住设计的,所以最能体现其个人的设计思想和情趣,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成为南京近代建筑的一件重要代表作品。
![]()
△1990年初童寯住宅鸟瞰
住宅建成后,童寯一家就一直生活在这里。在南京工学院任教期间,童寯每天两点一线,徒步上下班,直至1983年去世。
![]()
△晚年的童寯(右)与三弟童村在文昌巷52号合影
童寯去世后,这处住宅由长子童林夙夫妇居住,在童林夙夫人詹宏英的守护下,一直保持和童寯生前一样的面貌。2021年12月,为了长久维护并有效利用童寯故居,充分发挥其重要历史价值,实现更大社会效益,在童寯后人积极支持下,秦淮区对这处住宅进行保护修缮,2022年9月完工。
![]()
△修缮后的童寯故居保持原有样貌,门锁、钥匙都是老物件(2023年摄)
目前,童寯故居一层客厅、二层卧室及其他主要房间均已按照童寯先生生前原样恢复布置,故居西侧还建设了一座附馆——童寯建筑馆。据悉,童寯建筑馆(童寯故居)将于今年年底对社会开放,成为一座有关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的交流与活动中心。
![]()
△即将开放的童雋建筑馆
![]()
△童雋建筑馆部分展陈
![]()
△童寯故居及附馆模型
![]()
△有意思的一件展品
本文选自《五老村史话》(南京出版社2025年8月出版),原标题为《文昌巷童雋故居》。
![]()
觉得不错,请帮转发或点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