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早高峰的车流里,王磊(化名)攥着方向盘的手已经沁出细汗——这是他今天的第5单,距离“凑够今天的还款额”还差120块。
他是最近半年涌进上海网约车行业的十万负债人中的一个。打开司机端APP,“今日新注册司机327人”的弹窗跳出来时,他忍不住揉了揉酸涩的眼睛:“以前觉得开网约车是‘兜底’,现在才知道,这‘底’早挤满了人。”
不是“倔强”,是“先把账平了”
“负债”两个字,在司机群里是半公开的秘密。
有人是创业失败欠了供应商货款,有人是房贷断供后被催收,王磊则是疫情期间开餐馆亏了20万。“没别的技能,驾照是C1,网约车门槛低——交1万押金租辆车,当天就能接单。”
和网上说的“方向盘上的倔强”不同,他们更愿意说“先把今天的账平了”:早7点出门,晚11点收车,日均跑12小时,流水能到500块,但去掉租金150、电费50、饭钱30,剩下的刚够还当天的分期。
“谈不上希望,就是‘活着’的底气——每跑完一单,手机弹出‘到账23元’,就觉得今天没白熬。”
挤进来的人越多,“回血”越慢
上海的网约车市场,已经挤得“踩刹车都怕追尾”。
据上海网约车司机交流群的行业观察:2024年上海网约车司机注册量同比涨了47%,但订单量只增了12%。“以前早高峰10分钟能接一单,现在得等20分钟,还得抢‘拼车单’。”王磊说,他最近连“5块钱的短途单”都不敢拒。
更现实的是成本:租电车的价格从去年的120元/天涨到150元/天,快充站的电费也涨了3毛/度。“算下来,以前跑10单能剩300,现在得跑13单。”
有司机试过“卷时间”——一天跑15小时,但连着熬了一周后,在等红灯时睡着了,“差点追尾,吓得赶紧停了两天”。
方向盘里的“Plan B”,不是终点是过渡
但在“挤”和“熬”里,也有人攥着自己的“小算盘”。
李姐(化名)是负债30万的宝妈,她每天只跑8小时(早7点到下午3点),剩下的时间接手工活:“网约车是‘保底’,手工活是‘加速包’,等把信用卡还完,就去学个月嫂证——总不能一直耗在方向盘上。”
王磊也攒着计划:“等把餐馆的欠账还一半,就去跑货运——虽然累,但单价高,不用跟人抢短途单。”
对他们来说,方向盘不是“倔强的阵地”,是“缓口气”的过渡:每单赚到的钱,不是“希望”,是“把生活掰回正轨”的一块小拼图。
“这行不是‘避风港’,是‘临时码头’。”王磊说,他手机壳背面贴着一张还款计划表,每划掉一笔,就离“把方向盘还回去”近一步。毕竟,没人想一直把生活绑在早高峰的车流里——他们要的,只是“把账清了,好好过个踏实日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