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工网)
卢越
据媒体报道,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规定,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规定,产生社会生活噪声,严重扰民者最高可处10日拘留。新规的出台,为捍卫居民生活安宁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深夜还传来广场舞的音响声、周末宅家休息却突然响起刺耳的电钻声、临街商铺的喇叭广告不断循环……这样的场景,相信不少人都遇到过。这看似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实则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是与居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受到居民关心关注的大事。现实中,围绕生活噪声产生的纠纷时有发生,侵蚀邻里和谐关系。这些痛点都表明,噪声治理刻不容缓。
一段时间以来,生活噪声问题面临着现实治理困境。比如,居民维权难以收集固定证据;执法中处罚力度不够,难以形成有效震慑,等等。此次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修订,对治理生活噪声给出了更为明确的规范。针对投诉时不知道找哪个具体部门负责的问题,新法明确规定社会生活噪声的管理职责在公安机关;新法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从以往的只给予警告和罚款,到现在的可能面临拘留,提高了违法成本;在治理流程上,新法强调“先劝后罚”的原则,既体现法律刚性,又避免了“一刀切”执法;新法还为公众提供了更为明晰的维权路径。这样的规定,精准回应了公众关切,让维权者更有底气和信心。
治理生活噪声扰民现象,相关部门一直在积极行动。立法层面来说,2022年6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为解决噪声扰民、防治噪声污染提供了法治遵循。此次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为捍卫居民安宁再添法治砝码。从司法实践来看,法院依法审理噪声侵权案件,多地发出“噪声扰民”诉前禁止令。各地公安机关联合多部门开展了噪声扰民集中整治行动。这些都是守护公众“安静权”的有力举措。
徒法不足以自行。要让新法真正长出牙齿,还需要执法机关进一步细化执法标准,让执法精准落地。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普法工作,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也给潜在的噪声污染者以警示。基层治理组织要在前端调解中发挥更大作用,将噪声污染纠纷化解在萌芽。社会公众也要提高法治意识,自觉守法。期待各方努力,共同维护和享受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