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爷今年58岁,退休生活本来很悠闲,最近却遇上了“小麻烦”:总觉得走快点、爬几层楼就气喘吁吁,同龄朋友劝他别大惊小怪,还开玩笑说:“能跑就没问题,真堵了早倒下了!”
王大爷也半信半疑,甚至专门试了试晨练快跑。可是,一圈没下来,心口闷、头晕的毛病又冒了出来。
很多人像王大爷一样,相信“跑一跑、跳一跳,血管堵不堵自己最清楚”,甚至把运动当做仅有的“健康检测”。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是不是只有跑不动了,才要担心心脏血管问题?
![]()
又有哪些科学的方法可以更准确判断血管是否健康?医生提醒,别被表象迷惑。绝大部分心血管堵塞早期,都无明显症状,仅靠“跑一跑”未必能发现隐藏问题。
心脏血管健康,靠“跑一跑”就能判断吗?专家释疑,很多人将运动能力与心血管健康简单画等号,认为只要还能快步走、能慢跑,血管就一定畅通。其实,这种观念存在一些误区。
心血管堵塞的早期很隐蔽。根据《2019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超过75%的冠心病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不适,部分老年人即使血管狭窄高达70%。
跑步时也不会立刻倒下,而常见的症状如胸闷、乏力,则往往出现在严重堵塞、供血极差时。运动能力易因其他因素“掩盖”问题。
专家指出,如关节疼痛、呼吸系统疾病、体能状态变化等都可能影响人的运动表现,并不专属于心脏血管的问题。仅凭一次跑步的感觉,难以甄别真正的血管隐患。
“心绞痛”、“心悸”等典型症状往往滞后出现。据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门诊数据,近60%的心血管患者是在常规体检中发现高危指标,并非靠主观感觉捕捉到早期异常。
实际生活中,很多“能跑会跳”的老人,突然发生心梗或中风,这并不是偶然,而是长期“无感堵塞”发展到危险临界点。
医生建议,对于中老年人及有家族遗传史、慢性病史的朋友来说,定期进行科学检测,才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以下3个医学界认可的方法,更为准确科学,请收藏备用:
静息心电图检查
静息心电图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能够及早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异常信号。多项研究数据显示,静息心电图对早期冠心病筛查准确率高达82.7%,可全年龄段、无创、费用低,操作简单但需注意,部分缓慢进展的血管堵塞类型,可能仍难以完全通过心电图捕捉,建议与其他检查配合。
![]()
冠状动脉CT造影
CTA能直接“看清”心脏血管的通畅程度,对“无症状但高危”人群尤其有效。根据《中华老年医学杂志》数据,CTA对冠心病的诊断敏感性高于90%,还能精准判断血管狭窄部位与程度。但因对肾功能有一定要求,应由医生评估后预约。
高敏C反应蛋白血液检测
高敏CRP属于炎症标志物,能提前预警心血管疾病风险。欧洲心脏学会研究发现,hs-CRP水平每升高1mg/L,未来心梗危险提高20%以上。
这项检测易于常规体检中开展,结合血脂、血糖、血压管理,能系统评估心血管健康“全貌”。
![]()
除了上述科学检测办法,以下身体表现也是心脏血管堵塞的“隐秘警号”:
运动后胸闷、气短(尤其比同龄人耐力下降);非运动状态下反复出现心悸、头晕甚至眼前发黑;夜间突发呼吸急促、心跳不齐;下肢水肿、乏力(无其他明确原因);短时间体重迅速上升。
上述症状若持续出现,即使跑步“还能坚持”,也需要及时前往医院筛查。
积极生活方式,是养护血管的根本。医生通常建议:
保持规律体检:每年建议行静息心电图、高血压、高血脂、血糖检查,有条件可加做CTA和高敏CRP检测。
控制“三高”风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心血管堵塞头号元凶,平日要合理饮食、降低盐糖脂摄入,适量运动、科学减压、保证睡眠。
![]()
警惕家族心脏病史。有直系亲属早发心脑血管病史者,40岁后应提前体检,做到高危人群早识别、早干预。
拒绝“自我感觉良好”的误判。别等“跑不动”才重视血管健康,真正科学的甄别,是定期与医生沟通,综合检测指标。
多了解、及时求医。如果身体有疑似不适,一定要及早前往当地正规医院心内科面诊,配合医生安排的专项检查,切勿讳疾忌医、自行判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