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清晨,王阿姨像往常一样去公园晨练,遇到几位老朋友聊天。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体检,突然有人提起:“老邻居陈叔最近查出大肠癌,明明一直健健康康的,怎么说得就得了?”
王阿姨愣了一下,心里不禁开始打鼓,自己60岁后生活也不算讲究,饮食、作息总凑合着过,像大肠癌这种听起来离自己很远的病,是不是其实悄悄潜伏在身边?
![]()
身边像陈叔那样看似无碍的人,为何偏偏中招?医生的回答让她既后怕又恍然:那么,平时那些不以为意的行为,到底与大肠癌有多大关系?你或许觉得自己很健康,其实危险可能正悄悄逼近。
很多人认为大肠癌只跟家族遗传、年龄有关,但实际上,超七成大肠癌患者的发病,都与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一项2022年发表于《中华肿瘤杂志》的研究分析全国31省超10万例病例发现,饮食结构、运动方式和作息,是决定大肠癌发生风险的三大杠杆。
![]()
医生指出,原本大肠癌多发于老年人,但近年来发病人群明显年轻化,45岁-60岁人群的发病率10年间上升了将近40%。
原因何在?答案就藏在日常最“平常”的四类行为里。一旦中招,大肠癌往往悄然无声,等到出现不适,已经是中晚期。
不合理饮食、活动过少、作息紊乱、忽略便血等信号,成为中国大肠癌“高危人群”的共同标签。你是否也有这些习惯?
偏爱高脂高蛋白,蔬果纤维少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和哈佛大学的联合报告指出,每周红肉摄入超过500克、每日膳食纤维低于20克者,大肠癌风险提升38.2%。高脂饮食促进肠内有害菌繁殖,生成亚硝胺等致癌物,“油腻+少蔬菜”让肠道成为细胞癌变的温床。
![]()
久坐不动,运动严重不足
中国肿瘤登记中心数据显示,每天久坐超过8小时、每周无规律运动的人群,大肠癌患病概率是正常人的1.6倍。运动能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减少致癌物在肠道的停留。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癌症催化剂”。
常年熬夜、生活节奏紊乱
南京医科大学对2.5万名中老年人长达5年的随访研究显示,长期晚睡、睡眠少于6小时者大肠癌发病率比作息规律者高出27.5%。熬夜扰乱激素分泌,抑制免疫监视机制,肠道微环境紊乱,给癌细胞“可乘之机”。
便血、腹泻等“小毛病”长期拖延
中华医学会的临床调研发现,82%的大肠癌患者早期曾有便血、腹泻或腹痛症状,却因误以为“痔疮”“肠炎”而未就医。延误导致近半数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忽视这些信号,就像在身体里埋下一颗“定时炸弹”。
饮食结构要合理:建议每周红肉摄入不超过350克,每天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确保膳食纤维达到25克以上。减少腌制、熏烤、高温油炸食品。
养成适度活动习惯:建议每周快走、骑车等有氧运动累计150分钟,运动强度以“能说话但不能唱歌”为宜。减少连续久坐,每坐1小时起身走动5分钟。
![]()
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尽量晚上11点前入睡,每晚睡够7小时;节假日也要规律作息。手机电视夜间减少使用,助眠可以尝试泡脚或泡温水澡。
警惕早期信号,及时就医:如出现不明原因便血、腹泻、腹痛、体重骤降等症状,一周持续不缓解时务必就医排查。40岁以上建议定期做肠镜筛查,尤其是有家族史或既往息肉史人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