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多精彩内容请下滑至文末查看】2023 年,全球芯片供应链迎来调整,西方国家对高端光刻机等核心设备实施出口管制,“中国芯片进口减少450亿颗!完蛋了!”欧洲媒体甚至戏剧性地写道:“一切都结束了!”。但事实证明,封锁反而成为自主创新的催化剂,中国芯片用实力书写了逆袭篇章。面对高端设备获取受限的困境,中国工程师另辟蹊径,通过算法优化、工艺迭代,让现有 DUV 设备发挥出超预期性能,成功实现 7 纳米芯片稳定量产。中芯国际的突破并非个例,上海微电子的光刻机已能量产 90 纳米产品,中微半导体的蚀刻机大规模应用于产线,国产设备在芯片制造中的占比已达一半。2024 年,在相关设备进口减少 15% 的情况下,中国芯片自给率逆势提升 20%,用实际成果回应了外界质疑。
反观实施管制的一方,却陷入 “作茧自缚” 的困境。相关企业全球订单在 2025 年下降 26%,利润增长停滞,其本土下游产业也因芯片短缺面临生产难题。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举措,既损害了企业利益,也影响了全球产业链的稳定。
![]()
从 “依赖进口” 到 “自主可控”,中国芯片的发展历程印证了一个真理: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唯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掌握主动权。这场逆袭,不仅彰显了中国工程师的智慧与韧性,更证明了开放合作才是共赢之道,自主创新终将打破任何形式的技术壁垒。
信息援引自——人民日报文章名:《从 “卡脖子” 到 “自主可控” 中国芯片产业破局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