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告诉你,我和男友N先生在一起十年,却一直没有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你会不会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在北欧,这并不罕见。情侣关系的发展,除婚姻(äktenskap)和同居(sambo)外,还有第三种:Särbo。
Särbo 是一个瑞典特有的词汇,字面意思是“分开居住的伴侣”。它指的是:两个人在情感上是情侣关系,恋爱关系可能已经稳定多年,但不住在一起,依然选择各自住在自己原来的居所里。在瑞典,这种模式非常普遍。年轻人因为经济独立和对个人空间的需求,会选择 särbo;一些中年人,甚至退休老人,也宁愿各自维持独立的生活方式,不愿搬到一起去。对北欧人来说,爱情和生活空间,不一定要完全捆绑在一起。
我和N先生在十年前通过网络认识,逐渐确定了情侣关系。按照社会主流的习惯,那时候我们应该遵循情侣关系固有的“发展路径”:确定关系 → 同居 → 结婚 → 组建家庭。但我们选择了另一种路径:继续住在各自的公寓里。我们会定期见面,有时一周几次,有时隔几天。周末、过节、旅行时一起度过,平常则各自有各自的生活节奏。这并不是因为关系不稳固,而是因为我们都觉得,保留个人时间空间很重要,两个人不必要时时刻刻黏在一起。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很冷淡,但对我们而言,距离产生美,适当的距离反而会给我们的关系带来“呼吸感”,从而更亲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习惯,särbo的话,不需要完全为对方牺牲个人空间,也不会因为生活习惯不同而产生矛盾。没有强制性的“绑定感”,反而让关系更自然更松弛,更像是两个完整独立个体之间的连接。
我和他在忙工作和其他的事情时,可以全身心投入,不必因为恋爱/生活琐事分心;而当我们见面时,往往更专注于彼此,不会因为日常小摩擦而争吵不休消耗感情。
当然,“恋爱不同居”这种模式并不适合所有人。我和N先生对情感需求相对大多数人而言非常低,属于极其独立,且能够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那类人。这种婚恋模式虽然完美适合我们这种“奇葩”,但其背后也有其不完美的一面,比如:当对方生病或遇到困难时,不在同一屋檐下,没办法立即施以援手;此外,在中国文化视角下,这样的关系外人难以理解,也容易被质疑“不够serious”。
在北欧,亲密不等于放弃个人边界。Särbo不是“随性/随意”,而是一种“有选择的亲密” —— 我爱你,但我也爱我自己。亲密关系固然重要,但我的生活方式也同样值得被珍视。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在国内环境下,我可能不会有勇气选择这种关系模式。但在瑞典,这样的选择不需要太多解释。社会对不同生活方式更包容,每个人都可以定义“亲密”的样子 —— 因为,爱情不是靠某种形式来证明,而是靠双方在关系中的互相信任和稳定投入来维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