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智元报道
编辑:定慧 好困
【新智元导读】当AI还在高喊「改变世界」,但是电网、变压器和现金流已经开始喊累——AI狂热梦想能不能跑得过物理定律?或许,是时候把OpenAI和世纪初的安然做个对比了。
OpenAI会是下一个安然吗?
2001年12月2日,安然申请破产,是当时美国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案。
![]()
在这场震惊所有人的案件之间,最有名莫过于那句著名的「asshole」。
在安然申请破产的2001年4月17日的季度电话会上,它几乎成了安然整个故事的「经典镜头」。
当时华尔街分析师Richard Grubman在电话会上追问:
「为啥你们每次发业绩只给利润表,从来不同时给一份资产负债表?你们的资金状况到底怎样?」
安然的CEO Skilling一开始打哈哈,绕来绕去就是不正面回答。
Grubman有点烦了,说:你们是我见过的唯一一家不愿在发业绩时给出资产负债表的公司。
Skilling这时候突然情绪失控,结巴两句之后,直接接了句:
「Well…thank you very much,we appreciate it…Asshole.」
这句话被完整录音,后来在他受审的时候法庭又放了一遍,全场都听得到。
更讽刺的是,安然内部有人还把这当成「CEO强势反击唱空者」的英雄事迹,做了各种恶趣味周边:
比如把公司口号「Ask Why」改成「Ask Why,Asshole」印在T恤和贴纸上。
现在回头看,这一幕几乎是预告片:
当一个CEO在最应该拿出数据的时候,用辱骂来回应「要资产负债表」的要求,基本就可以关灯走人了。
那安然和OpenAI有什么关系?
X上著名的KOL Financelot说,最近奥特曼的采访让他联想到了安然的那次电话会议。
![]()
推荐你点看听一下,同样是CEO,当被问及盈利问题,奥特曼的回应和眼神。
他回避了问题。比如:
1. 「收入远不止这个数字」——好吧,不是130亿,那究竟是多少?200亿?300亿?这和1.4万亿差多少?1.4万亿=14000亿减去300亿=还差13700亿。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2. 「想抛售股份请自便」——他这么说是因为公司发展至今,其股份始终以溢价交易。很多人争相购入。这确实值得庆贺...但他完全回避了关键问题:至少1370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要从哪里填补。
OpenAI等明星公司烧钱不止,整个行业到2030年或将砸下5万亿美元,相当于烧掉一个英伟达!
而OpenAI每年需创造6500亿美元的新增收入,来这些投资获得合理回报。
当然,OpenAI现阶段≠安然,安然的主要问题是因为「财务造假」。
安然是1985年成立的美国能源巨头,通过气、电等能源交易迅速扩张,后来还搞宽带、通信等各种新业务。
![]()
在互联网与金融创新叠加的90年代,华尔街和媒体都把它当成「新经济」的明星。
但它用金融工程 + 会计技巧把失败伪装成成功,比如:
一签几十年的合同,就把未来几十年的预计利润一次性计入当期收入。结果就是:报表上利润巨高,现金流却很差。
大量设壳公司,把失败项目的亏损和债务丢到表外,看上去资产负债表很干净。到2001年,这种壳有上百个。
OpenAI倒不是造假的问题,只是这个泡沫现在有点大,人们都在想这个泡沫究竟还能再大到哪里去?
如果从财务角度无法确认的话,我们不妨从「物理学的」角度来推测一番。
毕竟,AI需要的芯片、算力工厂、电力都得遵循地球上的物理法则。
在资本与故事共同推高的AI浪潮中,真正的掣肘其实来自钢筋、水泥、变压器和电网。
在美国,AI「淘金热」撞上了物理天花板
在美国,资本正像潮水般涌入数据中心建设,预算几乎没有上限。
很快,所有这些钱都立刻变成了对「AI超算」设备的疯狂采购——芯片、服务器、空调、变压器,乃至整个发电厂,应有尽有。
于是,纸面上的AI数据中心规划图已经堆积如山,创下历史新高。
但问题在于,现实世界有其固有的法则。
把规划图变成现实,需要接入电网、铺设光纤,还得找到愿意买单的客户。
这远非易事。
很多手握土地的人以为自己撞上了风口,想捞一笔快钱,却根本不明白这个行业的复杂性和风险。
更何况,所有这些高端设备的生产和交付都有其物理极限,不是有钱就能凭空变出来的。
不出所料,一些项目已经开始延期。
![]()
按建设或规划年份划分的美国数据中心建设状态(单位:吉瓦)
不过,尽管挑战重重,科技巨头在AI基建上的赌注却越下越大。
开销不仅刷新了历史纪录,还吞噬着他们越来越大块的收入蛋糕。
更刺激的是,这场豪赌越来越多地由债务来买单。
像OpenAI和Anthropic这样的明星初创,至今仍在烧钱亏损,只能靠着向投资者出售股权和发行债券来为天价的投入输血。
根据高盛最近的一份报告预测,单单一个OpenAI,到2026年就可能烧掉750亿美元。
就连现金流充裕的Meta,也开始玩起了复杂的私募股权债务协议,把杠杆拉满。
![]()
亚马逊、Alphabet、Meta、微软的资本支出(单位:十亿美元)
然而,钱再多,也无法凭空变出实物。
任何一种AI超算关键组件的短缺,都将成为整个AI基建浪潮的「限流阀」。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变压器——就是那种能把一栋建筑接入电网的、房子大小的灰色铁盒子。
就算美国有足够的电力喂饱每一个规划中的数据中心,现在也根本没有足够的变压器。
据当地最大的发电设备制造商之一,GE Vernova的首席执行官Scott Strazik表示:
他们公司到2028年的变压器和燃气轮机产能,几乎已经全部被订满了。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没有额外的产能来加速生产了!
用他的话说,满足美国电力的预期需求,根本不是未来5年能解决的问题,而是「10到15年」。
更别提还有施工许可、天然气管道接入等一连串让人头疼的瓶颈。
![]()
上:全球数据中心容量(按能耗计算);下:全球数据中心容量(按占地面积计算)
上图,一个方格代表1GW:
·当前容量为70.8 GW,2026年底预测达到93.3 GW,2027年底预测达到109.2 GW。
·作为对比,黄色框是整个英国的平均小时发电量。
下图,一个方格代表600万平方英尺:
·当前容量为4.55亿平方英尺,2026年底预测达到5.705亿平方英尺,2027年底预测达到6.456亿平方英尺。
·作为对比,黄色框是全球所有Costco仓储超市的总面积。
如今,AI和云计算巨头们掷下的所有赌注,正转化为房地产、建筑、能源等天文数字般的成本。
但最终,总得有人来买单。
业界打算盘是,靠消费者和企业为AI驱动的产品和服务支付更多的钱——
今天的聊天机器人和图片生成模型,未来能进化成更昂贵的AI智能体,甚至人形机器人,为我们包办一切。
如果这个未来真的到来,AI云服务的收入确实会像坐上火箭。
最乐观的预测认为,其收入将在五年内暴增近9倍。
![]()
微软、Oracle、CoreWeave、Alphabet、亚马逊、Nebius的AI云产品与服务收入
但现实真的如此性感吗?
摩根大通的分析师们坐下来,建了一个金融模型。
在把各种物理限制都考虑进去后,他们预测到2030年,全球AI基建的总投资将高达 5万亿美元。
然后,他们算了一笔更要命的账:
为了让这5万亿美元的投资能有10%的合理年化回报,AI产品每年必须持续不断地创造6500亿美元的新增收入。
这是个什么概念?
它比苹果公司一年的总收入还要多一半,更是OpenAI目前年收入(约200亿美元)的30多倍。
用一个更具体的方式来说,这相当于全球每一个iPhone用户,每个月都要为各种AI服务额外掏出35美元。

当然,也有分析师认为,AI变现的路子很广,比如广告、或者面向付费能力超强的企业客户提供专业服务。
但核心的矛盾已经暴露无遗:
一方面,AI公司和他们的资本伙伴在预测时,似乎对设备短缺的现实「选择性失明」;
另一方面,他们又疯狂地假设,市场会对AI产品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
毫无疑问,AI正在深刻地改变世界。
但别忘了,现实世界的物理法则,决定了这场革命的推进速度;而市场经济的法则,将最终决定谁来为这场盛宴买单。
简而言之,就一句话,OpenAI对于AI的疯狂追求被现实卡住了:
创纪录的资本支出与数据中心规划遭遇实体基础设施的现实制约。
安然当年已经是「假利润+真亏损」,而OpenAI目前是真有收入和产品使用的。
而且兼听则明,有人则认为两者没有可比性,安然是一群穿着劣质西服的家伙实施的骗局。
![]()
没有希望OpenAI成为下一个安然,但是希望安然的故事能够警醒OpenAI。
毕竟OpenAI成功了,或许意味着我们离通用人工智能的终局都近了一些。
彩蛋
历史和命运就是这么神奇。
在2001年安然崩溃后,在标普500指数中取代了安然公司,你猜是谁?
英伟达!
而市值已经摸过5万亿的英伟达,正是当下AI热潮中最好的注脚。
![]()
![]()
![]()
参考资料:
https://www.wsj.com/tech/ai/when-ai-hype-meets-ai-reality-a-reckoning-in-6-charts-bf8043b4
https://x.com/FinanceLancelot/status/198808567165996258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