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市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建设工程争议评审机制建设情况。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威海仲裁委将建设工程争议评审纳入年度重点攻坚任务,推动形成制度完善、流程规范的争议解决机制。
![]()
图源:威海发布
作为机制核心内容的《威海仲裁委员会建设工程争议评审规则》(以下简称《评审规则》)已于2025年3月审议通过,并于4月1日起正式施行。目前,配套专家库组建及标准化法律文书制定等工作已同步完成,为评审机制有效运行夯实基础。
据介绍,《评审规则》作为评审机制的核心组成部分,共设七章,系统涵盖评审适用范围、申请与受理、评审组组建、争议评审程序、全流程评审特别规定、报酬费用等内容,既遵循国际通行惯例,又立足我市建设工程领域实际,重点突出四项创新举措:规范评审组组建机制,兼顾公平与效率;阐明评审意见形成流程,保障专业权威;明确评审意见法律效力,强化权益保障;设立全流程评审模式,源头化解争议。
评审意见原则上在三个月内形成,遵循“多数决”原则并设有异议反馈环节。评审意见经送达后,当事人逾期未提异议即产生法律约束力,保障各方权益。此外还创设全流程评审模式,在合同履行初期介入,通过跟踪监督从源头预防和化解争议,为工程顺利推进提供制度支撑。
威海仲裁委员会秘书处秘书长于国胜介绍,目前,已高标准建成首期工程评审专家库,涵盖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公路桥梁、水利水电等重点建设领域,目前入库专家已达46名。后续将实施“不定期增补”与“定期考核”动态管理机制,持续优化专家队伍结构,并从评审效率、意见质量、当事人评价与廉洁自律等维度进行量化考核,确保专家库始终保持专业、高效、廉洁的运行水平。
为完善评审工作体系,我市同步配套制定《建设工程争议评审组成员费用支付指引》,明确评审组成员费用由固定费用、日费率或小时率、可报销费用三部分构成,具体计费方式由当事人与评审组成员协商后在《评审组成员协议》中明确约定,为评审工作规范运行提供全流程支撑。同时,编制建设工程争议评审案件配套流程文书模板,提升程序规范度。围绕评审流程的受理、评审组组建、证据交换、意见出具等关键环节,编制标准化文书模板,实现“每个流程有规范、每份文书有标准”。后续,我市将根据实际运行情况,持续优化完善文书模板,切实推动建设工程争议评审工作提质增效、规范运行。
据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于刚介绍,目前已推动成立“威海市建和建设工程调解服务中心”,与市区两级法院建立线上案件推送机制,实现全市建设工程类案件的统一受理与办理。现已选聘23名评审专家,联合19家造价咨询单位及3家质量评估机构,构建起专业支撑体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