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医生倒下,睡裙火了
当湖南省人民医院的医疗反腐调查还在进行,谁也没想到不雅视频事件发酵到现在,最火的不是调查结果,而是女主曾医生身上那条灰白配黑吊带的睡裙。
![]()
很多网友纷纷晒图
![]()
![]()
甚至还有人模仿曾医生使用沙发套
![]()
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这款被标注为"曾医生同款"的睡裙,竟有超22万人回购,直播间单场能卖出几千条,甚至有厂家连夜赶工,网友晒单打卡的热情堪比追顶流明星……
![]()
评论区里"给媳妇安排上"的留言刷屏,仿佛一场荒诞的集体狂欢。
这不是第一次,丑闻和女装总在“互相成就”
其实这套路,我们早见过。
2023年成都“牵手门”,董小姐穿的粉色吊带裙一夜卖爆4000件,淘宝客服被问爆到禁言;2001年璩美凤偷拍事件,她视频里的红色丁字裤成了全网搜索词,后来穿Burberry风衣、Celine毛衣,又带火两拨穿搭。
![]()
一个女性因私德或隐私被推上风口浪尖,她的衣服就成了流量密码。商家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迅速上架“同款”;网友像赶庙会似的,一边骂“不知廉耻”,一边下单“给对象试试”。
为什么有人愿意为丑闻里的衣服买单?
有人说“商家没底线”,可更值得琢磨的,是买的人在想什么?
有人是猎奇:“就想看看她穿过的裙子长啥样”;有人是跟风:“同事都买了,我不买显得不合群”;还有人藏着点隐秘的优越感——“我买不是因为她,是她蹭我流量”。
最吊诡的是那些骂完曾医生,转头下单的:“她私德败坏该被骂,但这裙子确实好看啊!”
想起朋友说过:“现在网上吵架像演戏,骂得越凶,越像在给事件续热度。”
本质上,这是一场集体参与的“娱乐狂欢”。我们骂得越义愤填膺,买得越理直气壮,越像在证明:“我和这件事有关,我没被时代抛下。”
被遗忘的核心,才是最该被追问的
可我们是不是搞错了重点?
曾医生事件发酵至今,真正该被关注的,难道不是医院管理漏洞、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医德监管是否缺位?
但现实是,睡裙销量一路飙升,调查进展却像被按了慢放键。网友的热情,从“揪出幕后黑手”慢慢偏成“谁买了同款”“裙子链接发一下”。
这像极了璩美凤当年的处境——人们记住了她的丁字裤,却忘了追问偷拍光盘是谁制作的;记住了她的街拍,却忽略了隐私被侵犯的伤害。
商家赚着带血的流量,网友凑着热闹当“吃瓜群众”,我们合力把一场严肃的道德拷问,变成了一场“丑闻周边大甩卖”。
别让“跟风消费”,消费了我们的底线
有人说“生活太苦,需要娱乐”,可娱乐不该建立在对他人苦难的消费上。
曾医生或许有过错,但她首先是事件的受害者之一。有人会说:"骂曾医生多安全啊,还显得自己正义。"
可更让人不适的,是那种 “选择性正义”。一边对着视频评头品足,把当事人的私德无限放大,骂曾医生 “败坏医德” 来彰显自己的正义;一边对偷拍并传播隐私的违法行为视而不见,转头还去买同款睡裙凑热度。
鲁迅曾批判"世风日下"的道德家,但今天的伪君子更隐蔽:他们一边对视频评头论足,一边抓住私德不放等同医德,却对偷拍上传的侵权行为沉默不语。
我们不是要当道德家,也不是反对正常的消费选择,但跟风不能没三观
当丑闻成为带货密码,当狂欢取代反思,我们失去的不只是对公共议题的判断力,还有对他人隐私的敬畏心,对职业伦理的敬畏感。
最后只会让整个网络环境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低俗。
医客说
别让“睡裙热”,凉了公共议题的温度
曾医生的睡裙火了,但比“裙子多好卖”更该被记住的,是医疗反腐调查的进展、医院管理的漏洞、医德监管的缺失。当我们为“同款”兴奋时,或许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在参与一场严肃的社会讨论,还是在为一场娱乐化的丑闻买单?
丑闻可以是社会的镜子,但不该是流量的工具;女性的衣物可以是个人选择,但不该是道德审判的标签。愿我们跳出“骂她-买裙-再骂她”的循环,把目光从“裙子”移回“事件本身”——毕竟,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靠消费他人的苦难,而是靠对问题的正视与解决。
【责编】医客君
【文章来源】医脉圈,作者石光清道夫
【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微信:xxxfff0518 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感谢您对医客的支持!
【投稿邮箱】yike@touchealth.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