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晋城市委宣传部
晋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组织召开
“‘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在晋城”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晋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李芬芳:
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由中共晋城市委宣传部、晋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在晋城”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光义,请他介绍“十四五”时期全市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成就,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瑞金,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谢马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市公用事业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刘东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成东。
首先,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光义作介绍。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光义: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通过发布会的方式,和大家作现场沟通交流。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住建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也是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实现蝶变升级的重要阶段。市住建局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致力于提品质、出精品、创经典,纵深推进城建三年行动,奋力建设山水交融的现代化城市。
一是项目筑基,城市品质实现新提升。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城建发展,统筹推动总投资1162亿元的城市建设三年行动,百灵街西延、文博路-文峰路连通工程、环镇路相继贯通;黄华街、兰花路道路改造提升圆满完成;古书院街东段、英雄路、柏松街、东南片区微循环道路等建成通车,城市路网持续优化。晋城市人民医院(新址)、心血管病医院建成投用;城市体验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场馆交付运营;第三人民医院、第四中学校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持续“扩容下沉”,城市能级不断提升。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高质量建成了康养建设、城市更新、环城水系、丹河新城、内涝治理等共计97个项目“五大示范项目群”,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占建成区50%以上,城市品质稳步焕新。
二是县城牵引,城乡融合取得新成效。锚定“打造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现代化县城”目标,谋划推动以县城为载体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总投资270.77亿元131个项目,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县城综合承载力进一步提升。强化示范引领,积极推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项目,整合资金打造沁河、丹河沿线示范带;实施信息保护工程,全市186个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实现全覆盖,成功入选住建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传统村落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三是挖潜提能,行业发展实现新突破。一方面,建筑业经济稳步增长。“十四五”期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累计完成644.41亿元,是“十三五”期间的1.69倍。同时,我们坚持推进建筑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在全市新开工1525.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里,绿色建筑占比达92.4%,节能标准执行率达100%。另一方面,房地产业持续回暖。我们充分发挥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制定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条”措施,以建设“好房子”为抓手持续推动行业升级,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64.7亿元,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880.1万平方米,较十三五期间增长60%。
四是枝叶关情,民生实事交出新答卷。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居住需求,持续发力补短板、惠民生。在农村住房保障方面,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221户、农房抗震改造480户,发放补助资金3015.4274万元,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六类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针对城镇住房困难问题,我们坚持“租、售、补、改”并举,逐步构建起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和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为主的多维度住房保障体系。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新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9616套,发放保障性住房租赁补贴3356户,有效缓解了城镇低收入家庭、新市民等群体的住房压力。同时,我们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累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504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383台,老旧小区实现“旧貌换新颜”,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住建事业不仅是钢筋水泥的浇筑,更是城市灵魂的塑造。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继续锚定民生需求、聚焦发展短板,以前瞻思维布局乡村建设,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绘就住建篇章!
谢谢大家。
李芬芳:
下面,请记者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单位的名称。
记者:我们注意到,“十四五”期间晋城市在完善城市路网、解决交通拥堵方面投入很大,请问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有哪些计划?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市公用事业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刘东伟
感谢您的提问。畅通城市交通,是民生所盼,也是发展所需。“十四五”以来,我们将路网优化作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系统谋划,精准施策,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打通“大动脉”,畅通外部连接。重点推进了一批关键性的主干道延伸和互通工程。文博路-文峰路连通道路建成通车,标志着“三区三线”城市布局中最后一条主干道顺利贯通,实现了主城区与东南新区的串联,让城市内部循环更加通畅。值得一提的是,该工程下穿太焦铁路段原计划18个月的工期,我们通过科学统筹、昼夜奋战,仅用9个月就完成了,提前让回军社区及周边居民告别了“冬季结冰、夏季积水”的出行困境。此外,丹河快线、百灵街西延、环镇路等一批道路建成,进一步拓展了城市框架,加强了各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
二是疏通“微循环”,改善内部交通。针对市民反映强烈的拥堵点、断头路,我们实施了精细化治理。一方面,完成了主城区14处路口路段的交通组织优化工程,通过渠化改造、信号配时优化等方式,有效提升节点通行能力。另一方面,建成了英雄路、古书院街东段、佑安街东段、白水印象支路、塔东街、瑞霞街等多条区域次干路和支路,有效分流主干道交通流量,畅通了片区内部的“毛细血管”。
三是提升“品质感”,优化出行体验。在完善路网结构的同时,我们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打造“会呼吸”的生态道路。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沿线建设下沉式绿地,雨天自然积存,走路不湿鞋;晴天绿意盎然,景观错落有致,让城市道路既有“颜值”,更有“弹性”和“内涵”。
“十四五”期间,我们已累计建成城市道路超过30条,城市路网密度和通达性显著提升,多个长期存在的交通堵点得到有效治理。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和市民出行需求,有序推进山门学校周边配套路、文翠路、花园路南延等新建道路,并启动西环更新提升等重点项目,努力构建更加高效、便捷、绿色的城市交通体系,切实增强市民出行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记者:今年七月份刚刚召开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建设“好房子”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请问我市是如何落实的?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谢马军:
今年七月份,时隔十年再度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围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对建设“好房子”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好房子”承载着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推进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建设,是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今年以来,我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联合13部门共同制定出台了《晋城市推进“好房子”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支持引导信誉良好、实力雄厚的房地产企业打造一批“好房子”试点。
一是明确了目标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龄友好,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试点先行、协同推进,科技引领、人文融汇,支持引导打造一批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试点,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计划通过3年时间努力,实现“好房子”试点项目建成交付、示范引领效果作用凸显、城市宜居品质进一步提升。
二是明确了“好房子”特征。一是安全,安全保障好、防震性能好、设备使用好,让居民住得安心和放心。房屋结构牢固、本体安全;人车分流、交通安全;水、电、气、热、电梯等设备安装传感器,设备使用安全。二是舒适,规划引领好、人居设计好、设施配套好,让人们住得身心舒畅。房屋结构层高不低于3米汽车停车位(库)配建比例不低于1:1.2。三是绿色,低碳实践好、筑建标准好、科技支撑好,为社会节能,为居民省钱。四是智慧,科创运用好、数据赋能好、智慧物业好,让居民用得更方便。
三是完善了支持政策。将推进“好房子”建设试点作为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实现房地产市场供需新平衡、加快房地产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从土地、规划、审批、金融、验收等6方面提出15条支持政策,集中力量建机制、定标准、出政策、推项目,合力推动“好房子”建设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通过推动这几方面工作,我相信在“十五五”期间,我们的“好房子”会陆续展现在消费者面前。
记者:我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数量位居全省前列,请问近几年在此工作的保护与利用上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成东:
感谢您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工作的关心!
我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沁河、丹河流域,历史脉络清晰,文化要素完整,遗存相对完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0个;中国传统村落186个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一是示范引领,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效果明显。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编制了《山西省晋城市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以国家示范项目为引领,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自然山水的品质、乡土风情的特色、农村产业的发展等,以沁河、丹河、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串联周边传统村落,打造集中连片示范带。
二是挖掘特色,业态植入文旅融合亮点呈现。围绕三条示范廊带,选取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发展潜力较大的传统村落先行示范,重点实施了总投资19.6亿元的50个示范项目,争取1.5亿的中央示范资金,配套3.5亿市级财政资金,吸引和撬动民间、社会资本15亿元,形成了“政府引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保护利用机制,全市传统村落活化利用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涌现出泽州县大阳古镇、高平市喜镇苏庄、陵川县古道浙水、沁水县湘峪古堡、阳城县皇城相府等一批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标杆典范,文旅康养的示范样板。
三是数智护遗,文化传承精准高效。借助数字化、信息化科技手段,开展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率先实现186个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全覆盖,入选住建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依据历史院落、传统建筑类别开展分级测绘,借助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等前沿技术搭建数字档案,率先实现4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建古民居测绘全覆盖,逐步构建系统完备的数字历史档案,为开展深层次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数字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挖掘我市传统村落的价值特色,完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传承体系,充分展示我市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讲好村落故事,造福当地群众。
记者: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十四五”时期我市建筑市场发展形势如何?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瑞金:
“十四五”期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全市建筑市场保持平稳有序发展态势。
一是育企兴绿并举。深化企业培育,“十四五”初期,全市共有在库建筑业企业194家,“十四五”末(截止到2025年9月底)达到225家,增加31家;在库一级企业由7家增长至21家,总量增长2倍,建筑业企业结构持续优化。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由2020年的87%增长至2025年的100%,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完成102万平方米,不断推动建筑“绿色、低碳、洁净、健康”发展。
二是核心指标领跑。2021年-2024年,建筑业总产值由123亿元增长至146.385亿元,增长量23.38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5.97%,排名全省第一方阵;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2.45亿元,同比增长7.9%,位列全省第一方阵,行业发展质效持续提升。
三是减废提质赋能。聚焦无废城市建设,将建筑垃圾管理作为城市更新和生态治理的重点任务,持续深化“源头减量、过程严控、末端利用”机制,加快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规模化发展,系统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前,全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率、运输车辆密闭化达标率均达100%,总处置能力为300万吨/年以上。
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强化建筑业企业帮扶支持力度,培育更多龙头骨干企业,稳步推进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推动全市建筑业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记者:刚才发布词中多次提到城市更新,今年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也将城市更新纳入了总体要求。那结合“十四五”期间的工作成效,下一步我市城市更新工作将重点向哪些方向发力?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光义:
感谢你的提问。
下一步,我市将紧扣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内涵式发展为核心,聚焦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目标,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城市更新工作:
一是聚焦规划引领,筑牢更新根基。通过常态化城市体检,梳理短板弱项、产业定位、民生诉求等,精准策划更新项目;借鉴各地先进经验,以《晋城市城市更新暂行办法(试行)》为基础,持续完善土地、规划、建设、生态、消防、财税、金融等方面配套政策体系,同步加快编制中心城区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构建需求导向、项目牵引的科学实施机制。
二是突出项目带动,提升城市品质。立足今年城市体检精准锁定的“城市病灶”,以《晋城市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为依托,聚焦道路交通、蓝绿空间、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空间、片区更新、丹河新城等7方面工作,拟谋划实施177个重点项目,着力破解民生痛点、激发城市活力,不断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探索城市更新晋城新路径。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凝聚多元合力。全力争取中央专项资金、超长期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各类资金支持,完善项目手续,开展项目包装,精准匹配政策支持。同时加大地方配套资金保障,完善市场化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资金保障体系,为城市更新持续注入动力。
通过这三方面的发力,我们将不断探索具有晋城特色的城市更新路径,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更具活力。
李芬芳:
提问到此结束,各位记者还有其他问题或者采访需求可在会后与我们联系。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支持,也感谢各位发布人的介绍。
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 | 晋城发布
编辑|晋小城
畅缘创始人
晋城高端婚恋专家
↓↓↓晋城人找对象,请点“阅读全文”
点个赞和在看,鼓励一下再走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