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太监制度,说白了并不是从康熙那会儿才有雏形。
早在努尔哈赤打下江山的时候,这套东西就已经开始慢慢冒头。
只不过最早的太监只是干粗活,真正规范起来,是康熙把权力抓紧以后。
那时候当太监的人,几乎都是穷人家的孩子。
家里没钱,父母一咬牙,把孩子送去“上刑”换点银子撑日子。
![]()
听着冷血,但在旧社会真的太常见了。
净身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动刀。
得去京城指定的行家手里,比如“小刀刘”“毕春”这类靠这门手艺吃饭的人。开刀前要先签个生死文书,意思就是——不管死活别来找我麻烦。
动刀的价格还分档:贵的用好药,便宜的就是赌命。
那年代医疗差到不行,本来就是孩子,流血、感染、发烧,一出现就是丢命。很多孩子连刀口都没扛过去。
![]()
净身的过程听着都疼。先拿白布把下腹勒紧,然后用绳子死死绑住根部。等腿根和屁股被敲得麻了,师傅再把火上烤热的环刀抄起来,一刀把整个部位切掉。
马上塞鹅翎管通尿道,血乎乎的往里推一截,孩子疼得直翻。之后涂药、裹布、不能吃东西,只能喝点米汤吊命。能熬过来的,都是命硬。
孩子们术后一个月都不能下地,天天泡水换药,伤口不干净一点点皮都得刮掉。
方砖胡同那片净身房,一年四季都是血味、药味混杂,一条街的空气都发闷。那些孩子进了门,就基本是一刀定一生。
![]()
清朝为何非要让人“断根”?其实就是怕宫里乱套
皇帝身边人多事多,后宫又是女人扎堆的地方,太监只要“没了那玩意儿”,起码能少一堆风波。
所以康熙继位后把明朝太监乱政的教训记得死死的,从人数到规矩,一条条立得死严。
太监要进宫前都得先过“初验”。敬事房的老太监拿着灯照着看,只要刀口不齐、伤口有残留,立刻踢出去。家里白花银子,师傅也跟着倒霉。
坊间常说太监能蒙混过关,那其实是扯的。
净身师傅吃这碗饭的,不干净他们自己先丢命。行里规矩清楚得很,刀是小,但刃快,一刀干净,不敢留活口。
![]()
净身不仅伤身体,也伤人心
很多孩子七八岁就挨刀,他们不懂什么未来、前程,只知道疼和怕。长大后对女人的情绪很复杂,既羡慕又害怕。有些人心思扭曲,也不是没原因。
身体恢复也麻烦,尿管经常堵,师傅拿银针一点点捅,孩子疼得发抖。
出门进宫的时候裤裆里塞着棉花防漏,半路被人看见都得丢死人。
整个过程下来,一个孩子的命悬在一根细线。
父母在家盼消息,常常等来的只是一句话:“……没救过来。”
那时候的穷人,就是这么走投无路。
![]()
清朝不是嘴上说严格,是从头到脚都不放过
清朝把太监管得滴水不漏。康熙设立敬事房后,内务府的人一年两次大检查:二月、八月,雷打不动。
检查的时候太监排队脱裤子,官员带灯看,手一点一点按伤口。只要有问题——轻的赶出宫,重的直接按欺君罪,人第二天就得上刑场。
雍正、乾隆继续加码。太监不许识字,不许写字,怕他们插手朝政。升职前还要复检。
光绪年间连留一点肉芽都算大罪,当场处理。宫里的人都知道规矩,没人敢糊弄。
慈禧身边的李莲英也得照规矩过检查,不然早被人抓住把柄了。
这些严到变态的制度,就是为了堵上所有隐患。说难听点,这套规矩虽然冷,但确实让皇帝放心。
![]()
有人说“太监也有没切干净的”?宫女的记载直接把这种说法打碎
晚清宫女何荣儿在《宫女谈往录》里写得很清楚,她在宫里呆了八年,天天跟太监打交道,看到的比民间听来的真实多了。
她说——
没切干净?宫里根本不存在。
太监进宫第一关就是验刀口,灯照手按,动作一点不含糊。每年春检、秋检,都有人因为伤口不对劲被当场处理。她亲眼看到中年太监肉芽复生,马上被切掉,抬去休息。
有一次,一个太监裤裆里掉出个小铜铃铛,那不是残留,而是净身师傅留下的记号——证明他确实动过刀。
她见过二次净身的,疼得像杀猪一样躺一个月。她一句话点破野史:“太监不敢留任何东西,这不是规矩,这是命。”
她的记录直白、冷,但真得不能更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