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口中位数比中国年轻11岁,终将超越中国!”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在伦敦论坛上的这番表态,让“印度赶超中国”的话题再度升温。联合国数据似乎为其背书:2025年印度人口达14.6亿,劳动年龄人口占比68%,中位数仅28岁,而中国已达39岁。但光鲜数据背后,印度的人口红利早已被教育短板、基建泡沫、制度桎梏和国防软肋层层稀释,所谓“赶超”更像镜花水月,而李显龙的高调力捧,实则藏着新加坡“大国制衡”的深层算计。
![]()
人口红利变“人口包袱”:年轻≠优质,40%劳动力竟“闲置”
印度最引以为傲的“年轻人口”,恰恰是最脆弱的伪优势。首先是人口质量严重不达标:2025年印度成人识字率虽达80.9%,但近2亿劳动力缺乏系统职业培训,不少地区仍存在“会写名字就算识字”的粗放统计。更致命的是劳动参与率仅40.8%,不足中国的三分之二,而女性劳动参与率更是低至10%——意味着近一半潜在劳动力被传统观念捆绑在家,相当于白白浪费5亿人口资源。
即便是寄予厚望的军事领域,“年轻兵源”也沦为空谈。印度2022年推出的“Agnipath”征兵计划,本想将士兵服役期从15年砍至4年,把军队平均年龄从32岁降至26岁,却因取消退休金福利引发全国暴动,抗议者焚毁火车、封锁公路,导致一死多伤。更讽刺的是,政府承诺的退役安置岗位形同虚设,公营企业给退役军人的岗位占比不足1%,连人民党都只愿提供保安职位,被质疑“训练党卫军”。如今虽有3000余名“烈火战士”上岗,但缺乏长期保障的兵源,根本无法支撑现代化军队的战斗力。
更严峻的是,印度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9,跌破2.1的人口更替线,城市地区仅1.6,意味着2036年劳动年龄人口见顶后将快速下滑,人口红利窗口只剩短短11年,而印度至今尚未找到将“人口数量”转化为“发展质量”的有效路径。
![]()
基建泡沫一戳就破:公路里程掺水,港口效率差中国3倍
所谓“全球第二大公路网”“天然海运枢纽”,不过是印度自导自演的数据骗局。印度宣称公路总里程达633万公里,远超中国,实则是把四车道公路按“四公里”统计,甚至乡间土路、摩托车能通行的小道都纳入范畴,用“车道公里法”替代国际通用的“线性长度法”,数据含水量足以“灌满沙漠”。真实的硬化公路密度不足中国的四分之一,跨区域运输动辄堵车数天。
港口更是暴露短板:印度最大的尼赫鲁港仅有3个集装箱码头,同时作业船只不超过9艘,而新加坡港4个码头就能承接41艘船;从印度出口一个集装箱,需10份文件、耗时27天、花费864美元,反观中国仅需6份文件、18天、335美元,效率和成本差距悬殊。这种低效基建直接导致物流成本高企,不仅制约经济发展,更让军事投送能力雪上加霜——现代战争拼后勤,而印度连边境物资运输都要依赖临时公路,与中国的高铁投送、港口快速补给形成天壤之别。
![]()
国防国产化“纸上谈兵”: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导弹成本贵出天际
印度国防部宣称2025年国防装备本土化率达65%,3000多个项目实现自主,但关键领域仍被“卡脖子”。陆军154种弹药虽能部分国产,高精度弹药却完全依赖进口;号称“印度版东风-17”的BM-04高超音速导弹,卫星导航芯片、惯性测量单元等核心部件要从以色列、法国进口,单枚成本高达8000万美元,是国际同类产品的2倍多,根本无力大规模列装。
这种“组装式国产化”让印度军事力量看似强大,实则不堪一击。印军山地师中26-40岁士兵占比超一半,在洞朗等高海拔地区对峙时,大龄士兵频繁因体力不支被撤换;而中国不仅能自主生产航母、隐形战机等全套装备,更有完善的军工体系支撑,仅高超音速导弹技术就领先全球,这种“全产业链优势”是印度短期内无法企及的。
![]()
新加坡的平衡术:捧印度当“棋子”,却怕引火烧身
李显龙不可能不知道印度的短板——其父李光耀早已在《李光耀观天下》中直言“中印无法相比,就像苹果变橙子”,点破印度缺乏国家凝聚力、种姓制度束缚发展的核心症结。但李显龙仍高调力捧印度,本质是新加坡“小国生存术”的算计:作为依赖马六甲海峡的城市国家,新加坡最怕区域大国独大,于是打造“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制衡靠印度”的三角布局。
2025年新加坡与印度计划举行11次联合军演,开放樟宜基地供印度军舰停靠,同时继续允许美军航母驻扎——这座东南亚唯一能停靠航母的深水港,成为新加坡绑定美印的“筹码”。但新加坡的算盘暗藏风险:印度2019年退出RCEP、外资政策朝令夕改,连数字服务税都能随意调整,根本算不上靠谱的“制衡者”;而新加坡部长直言“台海开战等同于中美开战”,暴露其深层担忧——一旦大国冲突,身处夹缝的新加坡可能最先遭殃。
![]()
终极对比:中印竞争是“质量赛”,而非“年龄赛”
李显龙只提中国“变老”,却刻意回避关键事实:中国识字率达97.3%,每年培养千万级高素质人才,即便面临老龄化,也通过产业升级、人工智能赋能、延迟退休等政策平稳转型;而印度的“年轻”是缺乏教育、缺乏就业、缺乏保障的“三无年轻”,2036年人口红利见顶后,若未能解决核心短板,庞大的年轻人口将沦为“人口包袱”。
中印竞争从来不是“谁更年轻”,而是“谁的发展质量更高”:中国有全产业链优势、完善基建、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印度则被种姓制度、语言分裂、政策摇摆、基建滞后层层拖累。新加坡想靠捧印度制衡中国,无异于“以卵击石”——一个连自身供应链都不稳定的国家,根本无法成为区域平衡的“压舱石”。
李显龙的“印度赶超论”,终究是自欺欺人的政治话术。印度的人口神话早被硬伤戳破,新加坡的平衡术也难掩自身脆弱。在全球化时代,合作共赢才是正道,与其制造对立,不如推动中印对话——毕竟“龙象共舞”,远比“龙象相争”更符合新加坡的根本利益。而印度若真想实现赶超,先解决好自己的教育、基建和制度问题,远比依赖“年龄优势”喊口号更实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