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重要活动——第十届上海对话高峰论坛(以下简称“上海对话”)在浦东举行。
恰逢“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蓄势启航的关键节点,本届论坛聚焦文物艺术品领域创新发展,全面回顾上海依托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来自全球顶级拍卖行、艺术机构、艺博会、文博单位以及海内外学界的意见领袖、行业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把脉全球艺术市场趋势。
推动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
第十届上海对话开幕式上,《artprice当代艺术市场2025报告》《中拍协2024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雅昌指数:2025年上半年艺术市场报告》等重磅指数如约而至。同期发布的《2025上海自贸区文化产业蓝皮书》则全景式记录了上海自贸区千亿级平台的发展轨迹。
十年来,上海对话作为服务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浦东引领区与自贸区文化开放战略的核心平台,见证了上海文化领域的创新与文化品牌的成长。
如2022年全国首部社会文物领域地方性法规《上海市浦东新区文物艺术品交易若干规定》正式施行。该法规推动设立了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服务中心,实现了外资拍行文物拍卖的制度型突破,同时也为内资拍行提供场地、设施、鉴定、扶持资金等全链条支持。
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该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累计服务拍卖项目12场,总成交额超11.4亿元,持续丰富艺术品交易的“上海样本”。
文化领域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最早扩大服务业开放的六大领域之一。上海自贸区文化板块充分发挥浦东引领区“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与政策优势,承担起社会文物领域改革试点任务,文物艺术品交易环节一系列首创性改革逐步推出落地,并通过“立法保障+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模式将政策举措固化下来,锻造出的“上海方案”已逐渐转化为市场主体看得懂、信得过、愿意来的优质营商环境。
“面对下一个十年,我们将探索更多的创新试点改革,打通文物艺术品全球交易枢纽环节中的难点、瓶颈。”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谭翼表示。
备受关注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排行榜”也在论坛期间揭晓。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会长王波认为,外资拍卖机构在中国“落地”文物拍卖活动后,加速了和国内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深度融合,“文化对外开放,上海是具有引领标杆作用的。我们也正和浦东相关机构探讨,在浦东常设排行榜发布品牌活动,力促中国文物艺术品交易首发在浦东集聚。”
上海已成为国际文物艺术品的“入海口”
可以说,上海自贸区文化板块每一项政策都是根据文物艺术品贸易“量身定制”,均对标全球最高标准、最好水平。
2021年11月5日,进博会首个文物艺术品专区亮相,标志着进博会“五件免税”政策首次规模化落实,积极促成文物艺术精品从“展品”变“商品”。此举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吸引佳士得、富艺斯等国际头部拍卖机构连续多届参展,推动张大千、傅抱石、吴冠中以及莫奈、夏加尔、草间弥生等一大批重量级海外艺术家的馆藏级作品“来得更快、展得更稳、交易更顺”。
据连续五年承担进博会文物艺术品专区招展运营的上海自贸文投公司介绍,2021年至2025年,五届专区共吸引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二十多个国家及地区的60余家境外文化企业、机构参展,累计成交文物艺术品近200件,交易总额突破22亿元。
上海已成为国际文物艺术品的“入海口”。 举办十届的“上海对话”也从最初聚焦文物艺术品领域的政策创新,向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艺术产业高端对话平台、成果发布平台和交易促进平台的目标迈进。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artprice、雅昌艺术研究院等多个国际国内权威机构选择每年在上海对话首发具有行业公信力的指数与报告,这里已成为业内把握全球艺术市场趋势的重要风向标。《艺术品及贵重物品存储安全防范技术规范》、“ftzart+art021”365全年艺术品展示及交易平台、“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联合交易体、博物馆出海计划、数字艺术品共创项目等累计形成20余项行业倡议与合作备忘录,将上海经验转化为全球艺术产业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我们近年来加大和国家博物馆等‘国’字号文化场馆的合作,并计划加速推进‘国’字号ip文创产品出海,让全球市场更深入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小冬表示。
上观号作者:浦东观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