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里的福贵,可以说大半辈子是浸泡在“苦”里的。
从挥金如土的徐家少爷,跌落到连糠咽菜都得省着吃的穷农夫,爹娘、妻儿、女婿、外孙一个个都走在了他前头。
换旁人遭这罪,大概率早就撑不住了,可福贵偏偏硬着头皮活到了最后。
注意这不“乐活”之活,而更接近于是在苦难里“熬”着。问题是,他为啥从来没想着放弃自己呢?
这里分三方面聊一聊。
![]()
一是苦难里的生命力。
福贵的韧性没有什么高大上的道理。他的活着就像地里的野草,自然的,没有攻击性的,却又是毁不了的。
想当初他把家产全输给龙二,老爹受到最沉重的打击,上茅房时从粪缸上摔下来没了。
后来他去城里给生病的娘抓药,没成想被抓了壮丁,在战场上天天提着脑袋过日子,身边天天有人死去。
等他辗转两年逃回家,娘早没了,从小伶牙俐齿的女儿凤霞,也因为一场高烧没有及时医治成了哑巴。可他没垮。
后来龙二作为地主被枪决,福贵吓得腿都软了,却也暗自庆幸自己输光家产反倒捡了条命。
到最后所有亲人都走了,他买了头老黄牛,取名叫福贵,天天拉着牛耕地,还跟老牛念叨着家人的名字,就像一家人仍然生活在一起。
他就这样,不跟困难较劲,就只跟生活死磕,这种劲儿就是他最牛的生命力。
二是亲情和责任。
福贵这一辈子,心里始终缠着家人的牵挂,肩上扛着放不下的责任。
当然,他天天流连青楼赌场时是不太清晰的。
他败家后,妻子家珍带着凤霞回了娘家,可生下儿子有庆后,还是咬着牙回了他身边。
后来家珍得了软骨病,躺在床上还硬撑着给家人缝补衣服,生怕自己成了累赘。
家珍拉着他的手说要好好活,这话成了福贵心里的定海神针。
儿子有庆主动报名给难产的县长夫人(县长就是福贵的“战友”春生)献血,竟被医生硬生生抽干了血,就这样没了。
福贵抱着冰冷的儿子回家,看着月光下那条儿子常跑的小路,只觉得像撒满了盐。
那种无声的痛,使我的心都紧缩了。
![]()
可当家珍哭着说不能让有庆白死时,他还是忍住了找县长兼“战友”春生报仇的念头。
后来女儿凤霞嫁给了厚道的跛脚女婿二喜,福贵特意把婚礼办得热热闹闹,就盼着女儿能享福。
凤霞难产去世后,二喜和外孙苦根成了他的牵挂,他来回奔波照顾着他们。
二喜被水泥板砸死后,福贵更是把苦根当成命根子,天不亮就下地干活,就想攒钱给外孙买头牛。
这些对家人的爱和责任,像一根根绳子,始终把他牢牢拴在这世上。
三是向死而生。
福贵的生活,越到后来越体现出一种看透人生的感觉,有人说,有种“存在主义”的味道。
他见过太多死亡,战友在战场上倒下,龙二被枪决,春生被逼得上吊自尽。
可他从没把死亡当成逃避的路,反倒慢慢接受了这是生命的一部分。
有庆走了,他把对儿子的愧疚藏在心里,加倍疼惜凤霞;凤霞没了,他帮着二喜拉扯苦根;二喜和家珍相继离世,他就独自抚养苦根,苦根的笑声,成了他晚年里最暖的阳光。
全书最让我受不了的是,苦根最后因为贪吃豆子被撑死了。我相信,这也是压垮很多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福贵还是挺过来了。
他不是不心痛,而是痛过之后依然选择扛起生活。他不像春生那样被挫折击垮,而是把每一次离别都当成对家人的念想。
![]()
这种不跟命运赌气,平静接受所有安排,却始终不放弃生活的态度,正是“向死而生”的真实诠释。
福贵的故事,让人读一次就忍不住红一次眼。除了年轻时一夜间输光家产,他没做过啥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在苦难里一步一步挪到了最后。
这让我们明白,活着从来不是为了追求多光鲜的日子,而是为了活着本身。
如果你也被这份坚韧打动,不妨去翻翻余华的《活着》原著。
那些文字里藏着更细腻的情感,更扎心的细节,读完你一定会对“活着”这两个字,有不一样的理解。
有些力量,只有在原著里才能真切感受到。
(网图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