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塞尔维亚议会以130票对40票通过一部特别法案。昨天和今天,贝尔格莱德再一次被抗议的人潮填满——抗议高潮出现在11月11日。起初听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是普通的城市规划争议,而是一次关于记忆、尊严和国际政治算账的公开闹剧。
![]()
事情从那块地说起。那是1999年被北约轰炸的前南斯拉夫武装部队总部遗址。对很多塞尔维亚人来说,那是一块被当作国耻来收藏的痛处,保留原貌成了一种公共记忆的表达。过去多年,政府把它列入文化遗产名录,按档案化的方式维持着那段被弹片撕裂的历史。突转点出现在近一年里:2024年5月,特朗普的女婿库什纳与塞尔维亚政府签署了对这片土地99年的租赁协议,承诺投入5亿美元,建至少两栋摩天楼,包括一个175间客房的酒店和一栋1500套豪华公寓的大楼。按我理解,这个项目带着明显的个人外交色彩——武契奇在向特朗普阵营示好。半年前,塞尔维亚政府把这块地从文化遗产名录里踢了出去。昨天的法案是完成最后一公里的行政动作:把遗址的原貌清理掉,正式给建设开绿灯。议会投票的悬殊比率说明执政盟友动员能力强,社会反对力量却并不弱,这一点从街头数千人的抗议可见一斑。
我想从三个层面读这出戏:情感、利益、战略。
情感层面上,把被轰炸的遗址改造成豪华商业综合体,等于把一个国家的伤疤当成一笔优质地皮出售。对许多塞尔维亚人来说,这不是买卖可处理的事,这是关于尊严和历史的底线问题。把“国耻”卖给美国商人,哪怕那商人后来成为了美国总统,都会在民族情绪中引爆强烈反弹。抗议的规模告诉我们:民众记忆不是可以随意改写的土地证。
利益层面上,承诺的5亿美元和所谓的“外资”光环对政府有诱惑力。武契奇的政治逻辑看起来很直接——用重大外资项目作为对美示好和国内经济政绩的两面工具。可问题也摆在明面上:金钱能买到土地,买不到历史与信任。项目合同细节、投资保证、就业承诺等关键条款在公开资料里有待官方确认。若商业回报低于预期,塞尔维亚将承担政治成本和公众信任赤字。
战略层面更值得把玩。塞尔维亚一直试图在中、俄、美、欧之间拉平杆秤。过去几年里,这种平衡策略给了贝尔格莱德相对的外交空间——有时从俄罗斯、偶尔从中国得到实质军事支援(像是通过大型运输机紧急运送防空装备的说法),又在西方市场寻求经济接触。把这块高敏感地皮交到美方相关项目手里,等于把平衡杆往一头压,这会削弱政府在民族主义选民中的正当性,也可能激怒那些把俄罗斯与历史记忆看得更重的力量。对外,俄罗斯能否保持沉默值得关注;对内,亲西方与亲俄的裂痕会被放大。
从军事象征意义讲,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拆楼建楼。战争遗址作为记忆锚点,能在社会里维持一种对外冲突叙事和集体认同。拆掉这个锚点并非抹平历史,反而可能把未愈的伤口撕开更大的一片。战争记忆与国家安全感常常互为表里,政府要操作这样的敏感资产,需要更强的社会沟通能力和政治正当性。
政治学上有个老问题:小国领导人在大国博弈里用“象征性让步”换取实际利益,这回可能是非对称交易。短期内政府能拿到投资承诺和外交回报;长期看,失去公众信任、激化民族主义情绪、损害与传统盟友的关系,这些成本难以用当下的现金流覆盖。
我不认为抗议会彻底阻止项目落地。可抗议显示出一件事:公民社会在关键历史问题上的敏感度远超政府预期。这种敏感度转化为街头动员,最终会在选票或社会稳定层面对执政者形成反馈。
最后一句话给同样在关注这事的读者: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把“外交亲善”的筹码放在能触动全民记忆的地方,短期的利益可能被无限放大,长期的政治账单更难以清偿。我会持续跟踪合同细节、抗议进程与外交反应,有新可靠信息会立刻更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