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人把基金定投当养老储备的“笨办法”,觉得只要每月固定存钱,熬够年限就一定赚钱。但现实是,同样定投11年,有人赚得够养老,有人却只比存款多一点,差距能惊出冷汗——其实养老定投不是“傻傻坚持”就行,选对方向、避开坑,才能让晚年保障不缩水。
先给大家看组真实情况:身边两位朋友从2014年开始定投,每月都是投5000元。朋友A选了一只覆盖半导体、人工智能的科技主题基金,11年没中断,哪怕遇到2015年股灾、2022年震荡也没停,到2025年账户总额快220万,收益率超260%;朋友B则频繁换基金,今年追新能源、明年跟风消费,市场一跌就暂停定投,11年下来本金投了66万,账户里才80多万,收益率刚过20%。
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投入,差距为啥这么大?核心不是运气,而是很多人做养老定投时,踩了3个致命坑,从一开始就输了方向。
第一个坑:乱选基金,没盯紧“长期趋势”。养老定投要熬二三十年,选基金不能看短期热点,得找长期向上的赛道。科技、消费升级、医疗健康这些行业,符合社会发展趋势,过去10年科技主题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能到15%以上,远超上证指数的表现;而那些蹭热点的短期基金,涨得快跌得也快,根本扛不住长期定投的考验。而且别选太分散的基金,聚焦1-2个核心赛道,比同时定投好几只不同方向的基金更易赚收益。
第三个坑:只看“坚持”不调仓,忽视“策略优化”坑:市场涨跌乱操作,把“纪律”丢了。定投的核心是用固定节奏摊平成本,可很多人一看到基金跌了就慌,赶紧暂停定投甚至赎回,反而错过“低价囤份额”的机会;市场涨了又想加码追涨,或者提前卖出落袋为安,把长期养老钱变成了短期投机。其实市场下跌时,同样的钱能买更多份额,就像打折囤货,等反弹时收益会更可观;上涨时坚持定投,既能分享收益,又不会因满仓被套风险。
第三个坑:只看“坚持”不调仓,忽视“策略优化”。有人觉得定投就是“一投到底”,但其实养老定投需要偶尔调仓。比如基金连续3年跑输同行业平均水平,或者持仓的行业趋势变了(比如原来的热门赛道逐渐衰退),就该考虑更换基金;也可以试试“价值平均策略”,比普通定投灵活调整金额,长期收益能多19%左右。但调仓不是频繁换基金,一般1-2年评估一次就行,避免手续费吃掉收益。
给准备用定投做养老计划的朋友3个实用建议,照做能少走弯路:
第一,选基金先看“赛道+基金经理”。优先选科技、医疗、消费这些长期向上的赛道,再挑从业5年以上、历史业绩稳定的基金经理,别跟风买新基金或短期暴涨的基金。
第二,设置“自动定投+止盈不止损”。每月发薪日自动扣款,避免情绪化操作;盈利达到30%-50%时,可赎回一部分落袋为安,把收益转成稳健的债券基金,但下跌时绝对别停投,越跌越要坚持。
第三,根据年龄调整“风险比例”。年轻时能扛风险,股票型基金定投比例可占80%;45岁以后,慢慢增加债券基金比例,降到50%以下,避免退休前遇到市场大跌,影响养老资金安全。
还要澄清一个误区:养老定投不是“投得越久越好”,而是“选对方向+守纪律”才好。如果选对了长期趋势基金,又能坚持纪律不瞎操作,哪怕每月投3000元,20年后也能积累一笔可观的养老钱;但如果踩了坑,再久也难有满意收益。
![]()
你有没有做养老基金定投?投了几年,收益怎么样?是一直坚持一只基金,还是经常换基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也可以说说你选基金的小技巧,给其他朋友做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