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苏炳海,连同他拍下的恐龙化石,都成了英国NCA的“战利品”。
他作为一个30亿洗钱案的关键人物,却从未被任何国家刑事定罪,只是不断通过“和解”交出资产,一个没有罪犯的犯罪现场,一场没有审判的财产没收。
为何赃款都落到了其他国家?全球追赃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
时间拉回2024年,英国NCA公布了一份特殊的资产清单,九套伦敦的公寓,估值超过1.4亿人民币,静静地矗立在泰晤士河畔,玻璃幕墙在冬雨里显得格外冷清。
更惊人的是三具恐龙化石骨架,它们曾主宰史前地球,如今却成了现代罪犯的“保险柜”,在佳士得拍卖槌下,以1240万英镑的天价成交。
还有十一件中国艺术品,这些本该属于故土的珍宝,也赫然在列,总价值超过40万英镑。
换句话说,现金不方便带,苏炳海就把钱“变成”了墙、地板、骨架和瓷器,妄图躲过金融系统的眼睛。
![]()
这些财产的主人苏炳海,2023年新加坡那场涉资30亿新元的特大洗钱案,他就是那个“漏网之鱼”。
英国这次的动作,完全依据《犯罪收益法》,通过与苏炳海及其公司达成民事和解,干脆利落地完成了没收。
说白了,就是先不判你刑,而是直接问你:“这些钱,你敢说清楚是从哪儿来的吗?”
苏炳海没说,反而要求法院解除冻结令,但最终他选择了和解,这是一种近乎“投降”的姿态。
![]()
根据和解协议,这些资产被变现后,75%归英国NCA,25%则返还到苏炳海指定的账户。
也就是说,即便被没收,苏炳海手里还有大约7000万人民币的现金,而这笔交易的“幕后黑手”——被欺骗的中国民众,什么也没得到。
这种操作,就是法律界所说的“民事没收”,它像一张高效的网,无需复杂的刑事定罪程序,就能把钱先捞回来。
![]()
这起案子的根子,远在新加坡,那场“雷霆行动”抓捕了十名主犯,却让苏炳海提前数小时收到风声,从容离境。
那一夜的新加坡机场,有人见过他低头刷手机,外套口袋胀鼓鼓的,成束的现金几乎要溢出来,却没人敢上前。
他背后的“福建帮”,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犯罪集团,核心成员多达27人,利用东南亚的网络博彩平台,专门骗取中国用户的钱财。
![]()
他们早年做刷单诈骗,后来转型搞“性感荷官,在线发牌”,这种一本万利的生意,让他们的财富迅速积累。
为了洗干净这些黑钱,他们利用柬埔寨、瓦努阿图等国的国籍,在新加坡注册空壳公司,再通过至少16家银行、信托公司和家族办公室,进行复杂的分层洗钱。
![]()
苏炳海的逍遥与和解,引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正义的实现,有时会显得如此别扭?
英国依据本国法律,没收了在其境内的非法资产,这程序上无可指摘,完全符合“程序正义”。
新加坡也通过类似方式,收缴了苏炳海上缴的3.17亿新元,并用撤销通缉令作为交换,同样合法合规。
但是,这两个国家的执法行动,把诈骗人员和赃款全都装进了自己的口袋。
![]()
这就暴露了一个深刻的结构性矛盾,在全球化时代,资本的流动是无国界的,犯罪也因此变得无远弗届。
可是,司法的管辖权却牢牢地锚定在“属地”原则这块孤岛上,每个国家只能在自己的院子里执法。
苏炳海案印证了“资产追缴国际化”的趋势,但这背后,是“正义分配”的错位。简单讲,就是抓坏人、追赃款这个“活”是大家干的,但“赃款归谁”这个问题,却变成了“谁先拿到算谁的”。
这种“肥水流了外人田”的现实,让许多受害国陷入了深深的无奈,明明是自己的国民受了损失,到头来却成了他国财政的“贡献者”。
![]()
我们当然不能指责英国或新加坡执法的合法性,他们是在维护自己国家的金融秩序和法律尊严。
问题在于,当全球犯罪形成网络,而全球司法却仍是碎片化状态时,这种“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撕裂,几乎是必然的。
这才是苏炳海案背后,最值得深思的困境,它不是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国际治理体系在全球化浪潮下面临的集体性挑战。
![]()
而马来西亚的1MDB案,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美国司法部通过多国协作,追回了纽约的公寓和毕加索的画作,最终17亿美元资金大部分回到了马来西亚。
这说明,并非没有更好的路,只是那条路,需要更多的沟通、协作和制度设计,难度自然也更大。
![]()
面对这一结构性困境,世界并非袖手旁观,事实上,变革的齿轮已经开始加速转动。
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发布的2024年11月报告,亮出了一组扎眼的数据,近两年通过艺术品、收藏品洗钱的案件同比增长了42%,涉案金额超过500亿美元。
这不再是零星的个案,而是一个庞大的灰色产业,苏炳海的恐龙化石,只是这条产业链上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产品”而已。
![]()
同一时间,国际刑警组织也发布了“跨境洗钱资产追缴专项行动”的通报,明确警示,东南亚的“电诈+洗钱”集团,正借由第三国的不动产和稀有资产转移赃款。
苏炳海案,被列为典型案例,成了全球执法者共同研究的“标本”,它暴露的漏洞,正在被系统性地修补。
最直接的回应来自欧盟,2024年10月,欧盟《反洗钱指令VI》正式生效,这个指令剑指高价值艺术品和稀有收藏品交易。
它要求所有成员国,对这些领域的交易进行更严格的监管,苏炳海案里的恐龙化石和中国艺术品,恰好就被列为重点监控对象,这不再是某个国家的单打独斗,让赃款无处遁形。
![]()
新加坡也在加码合规,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在2024年10月的评估报告中提到,新加坡已经修订了反洗钱法。
新法规要求金融机构,必须对那些“无明确业务背景的高净值客户”进行穿透式调查,不能只看他带了多少钱,而是要拆开他的钱袋子,看清楚钱的来龙去脉。
这种从“看钱”到“看人”的转变,标志着监管思路的深化,也是对苏炳海案暴露出的“空壳公司”问题的直接回应。
![]()
当全球的齿轮开始转动,我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让这些零散的努力,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最终让迷路的正义“回家”?
专家们给出的方向,是构建一个超越国界的“跨国资产登记与共享平台”,这听起来很宏大,但逻辑却很简单。
它就像一个全球金融的“天眼系统”,每一笔可疑的跨境资金,每一处在海外可疑购置的豪宅、艺术品,都像是黑夜里的萤火虫,在这个平台上被标记、被追踪、被共享信息。
![]()
当然,建立这样的系统绝非一日之功,它涉及法律差异、利益博弈和政治互信,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但在更现实的层面,我们依然可以做很多,比如推动更多像1MDB案那样的“多国协作+资产返还”模式。
这需要强大的外交斡旋和法律智慧,去设计一套让各方都能接受的资产分配方案,确保执法国的执法成本得到补偿,受害国的损失得到最大程度的弥补。
![]()
苏炳海控制的账户,曾与至少16家新加坡的金融机构发生关联,这说明再严谨的体系也可能被绕开。
这给所有从业者敲响了警钟,所谓的“尽职调查”,绝不能变成流于形式的摆设,否则就可能成为洗钱的“帮凶”。
从苏炳海的个人命运,到全球治理的宏大叙事,我们看到了一条清晰的路径,从个案的愤怒,到对系统缺陷的认知,再到对全球协作的理性呼吁。
这个过程,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面对复杂跨国问题时,应有的成熟心态,它超越了简单的情绪宣泄,指向了更有建设性的未来。
![]()
苏炳海的恐龙化石,最终没能成为他财富的“活化石”,反而成了全球司法变革的“催化剂”。
从个案正义到系统正义,全球追赃正在从“各自为战”走向“协同共治”。
当跨国协作的齿轮越转越快,我们离“钱归原主”的那一天,究竟还有多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