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我在焦作采访张女士那天,她人瘦了一圈。眼圈发青,声音发抖。她说起陈某的那句“挣钱的时候你咋不说”,整个人都绷不住了。桌上摆着转账记录、聊天截图、纸杯里的凉茶,空调呼呼吹,她还是直冒冷汗。
故事很简单,也很扎心。过桥垫资,短期、高息、快进快出。张女士跟陈某合作了几回,小试牛刀,五天一个周期,利息按时打进来。好几次顺利回款,让她的戒心一层层卸下。今年5月,她被“有三个大客户、两周回款、利息还更高”这套说辞打动了。6天里,6笔转账,747万元打进了陈某指定账户。她自有资金320万,借亲友427万。她说那会儿心里很踏实:老合作伙伴,老流程,老套路。
想象一下,两周后手机“叮”一声,本息到账,朋友圈点个赞,亲戚朋友也跟着夸你眼光准。现实却反转得猝不及防。
两周过去,账号静得出奇。张女士催,陈某回:银行审批慢、客户有点小问题、再等等。等到6月,等到7月,还是没回款。她去公司堵人,提出想直接联系客户,被一句“客户信息保密,别让人误会”堵了回去。
7月底,话总算挑明了:三个客户里,两家贷款没批,被告上法庭;一家批了,放款卡住。更关键的,陈某账户在6月初被查封冻结。张女士当场懵了:那我这钱去哪儿要?陈某摊手:“我也没钱,要不你去法院起诉吧,走程序。”
![]()
那句“挣钱的时候你咋不说”,是张女士听过最冷的话。她反问:“你当初拍胸脯保证,怎么现在翻脸不认?”对方淡淡一句“做生意都有风险”,像一桶凉水,从头浇到脚。
我陪张女士找陈某面对镜头。他承认收了747万,也说确实借给了三个客户。细问缘由,“银行政策变动”“客户经营出状况”,话来回绕,落不到点上。我们去查了这家公司的工商信息——这一步最关键。公示信息显示:经营范围是“金融信息咨询、企业管理咨询、市场营销策划”等,没有吸储、集资、资金出借等资质。换句话讲,以公司名义做资金出借,已经跑出了经营范围。这不是业内“灰度”,这是白纸黑字的合规风险。
这会儿你可能要问:那民间借贷到底能不能做?我也去请教了律师。律师的观点很清楚——给有临时资金需求的人“过桥”,属于民间借贷,不是天生违法。红线有两条:一是利率不得超过司法保护上限——一年期LPR的四倍,超出的部分不受保护;二是从事资金出借类业务,要看主体资质,企业超范围经营,市场监管能处罚,严重的可能触碰非法经营罪。这不是吓唬人,这是实打实的法律框架。
再看回这起纠纷,漏洞一个连一个。张女士把钱打到陈某指定账户,没有与最终借款人直接签署有效借贷合同;所谓“三个优质客户”,具体身份、资信、担保情况,她无从核验;审批“基本没问题”的承诺,没有任何银行书面确认;资金流向、回款路径、风险处置,没有完备的书面约定。一旦对方账户被冻结,人走账空,债权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
有人会说:她以前赚过几笔,这回就当亏了?抱歉,这不是“赌桌心态”,这是可能牵连亲友、击穿家庭底线的风险。更别提一句“挣钱时咋不说”,把商业诚信踩在脚下,这口气,谁咽得下。
我也问过网友意见。有的直言:高利息搭配短周期,“高收益”三个字,天然自带麻痹效果;有的提醒:拿亲友钱做民间高风险业务,一旦踩雷,人情债更难还;也有人关心监管:咨询公司打着“信息服务”的招牌做“变相放贷”,是不是该系统性整治。
再落到操作层面,给还在路上的读者几点提醒,句句掏心:
![]()
张女士现在在做两件事:一边收集完整证据,走司法程序;一边也在劝亲友耐心等候。她说,夜里最怕手机响,怕亲戚问钱到没到。她也明白,协商的门基本关上了,只能硬着头皮走法律路。案件后续是否立案、如何审理、陈某是否会被行政或刑事处理,暂无官方通报。我们会继续跟进。
写到这儿,我心里也堵。民间借贷不是洪水猛兽,很多小微企业真靠它续命;过桥垫资也并非原罪,关键在合规、在风控、在诚信。赚快钱不等于乱踩线,做居间不等于能越位。钱这个东西,最怕“信任掺了水”。掺了水,谁都喝不下去。
你怎么看这事?你身边有做过桥垫资的朋友吗?踩过雷还是赚过钱?评论区聊聊。也欢迎转发给身边的亲人朋友,让更多人知道:高收益这碗饭,真不那么好吃。我会持续更新进展,给大家一个交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