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这段视频我反复看了几遍,心里发紧。时间是11月10日傍晚6点15分,地点在常州嘉泽镇观后村,一栋二层小楼的客厅。桌上是没收拾的饭菜,灯光昏黄,92岁的陈某琴拄着拐杖,同儿子低声争执。镜头里,老人瘦得像一片纸,蓝色旧外套,背佝着;对面站着的是她的儿子杨某中,西装笔挺,头发一丝不苟。画风一他突然失控,拽起母亲衣领,像提小鸡一样把人摔到水泥地。随后的耳光、拳打脚踢,持续近十分钟。老人的哀求声断断续续:“别打了……我错了……”那种无力感,隔着屏幕都让人窒息。更让人牙酸的是,他停手后还顺顺衣角,坐回餐桌继续吃饭,像没发生过一样。
这段监控不是偶然。陈某琴的女儿说,母亲不止一次被打,只是以前没留下完整证据,这次她特意装了摄像头,就为了给母亲讨一个说法。视频一公开,当地马上动起来——公安、民政、社区联动。警方锁定人;民政和社区把老人送医,安排人照护。医院检查显示,老人多处软组织挫伤,面部红肿淤青,生命体征暂稳,但92岁,这样的伤和惊吓,恢复期很长。四个女儿轮流守着,心疼、愤怒,话不多,只有一句:必须让他付出代价。
11月11日,警方当天连发两次通报,给出调查进展和处置。杨某中因涉嫌虐待罪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在侦办中。这意味着,事件已经从所谓“家庭内部矛盾”,变成刑事案件。按照法律,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可能判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造成重伤、死亡的,可能判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不少法律人士看了视频后都认为,这种持续施暴、手段恶劣,已达“情节恶劣”。刑事化处理,是对“家暴不是家务事”的最明确回应。
![]()
但这事很少会直线发展。有邻居、知情人士开始发声,说有“隐情”,说“家里有长期矛盾”,说“还有别的原因”。我把能找到的公开信息都看了,关于所谓“隐情”的具体细节,暂无相关信息。这类“听说”传播得快,也最容易把舆论带偏。真正决定量刑的,是证据,是法条,是全过程事实认定。目前官方已明确立案、刑拘,后续还要看伤情鉴定、既往记录、施暴动机等证据链。那些没被证实的细节,有待官方确认。
这起事件让我抓紧了几个关键词。第一,证据。女儿的“装监控”不是心狠,是心明。在家暴里,证据就是命,没证据就很难走到法庭。第二,联动。公安、民政、社区同时介入,这一步很关键,老人的即时就医、照护不能拖。第三,舆论。视频冲击力很强,网友“严惩”的情绪我懂,但也要让出空间给程序正义。就事论事,不造谣、不扩散未证实信息,别把事件变成“人肉”和“网暴”。第四,家庭伦理。被打的是92岁的母亲,打人的是成年儿子。亲情不该被拿来做挡箭牌,赡养义务不是嘴上说说。
我也听到一个现实问题:虐待罪的法定刑不算高。很多人担心,打成这样,最后却判不重,怕“失望”。这话有道理,但办案要靠证据说话。有没有“多次”“长期”“持续性”、有没有造成重伤,能不能认定“情节恶劣”,都要靠材料。大家可以关注办案进度,也可以督促,把办理过程晒在阳光下。不管最后判多久,这个案子至少明确了一点:家暴会被刑事追究,不是“一句劝和”就能过关。
我想给到一些实用建议,万一你我身边也有人遭遇类似情况:
![]()
这起常州的案子,还有很多待揭开的细节,我会持续跟。请记住一句话:家暴不是家务事,老人更不是“软柿子”。这一巴掌打在一个家庭脸上,也打在社会的良心上。惩治是一个面,预防更是长线。社区警觉度、民政的兜底能力、家人之间的互相照应,这些都要补课。
你怎么看?这次刑拘,你觉得够不够?“隐情”的说法,你会信吗?评论区聊聊你的判断和建议,也欢迎分享你身边的求助渠道和经验,或许就能帮到下一个需要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