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我在现场考察过这起普通岗位上的不平凡故事。银川河东国际机场的清洁员易薇,在日常清扫中捡到旅客遗失物品——一个白色密封袋,放在更衣室地上。她回忆说,起初以为只是普通废纸,一捡起来却意外沉重,像是藏着什么贵重物品。她没有犹豫,第一时间拍照发到部门工作群报备,并给值班经理打电话,按照公司规定上报:“这东西这么贵重,肯定是别人不小心丢的。”她的这份冷静,源自她对规章制度的尊重,也是对职业底线的坚持。
经警方核查,袋内确实是三根金条,总重40克。失主徐女士称,这些金条其实是她丈夫为她补送的嫁妆,意义非凡。更让人感叹的是,易薇并没有把这笔“横财”据为己有。她告诉我,她早就被公司标准化流程教育过:捡到物品要第一时间拍照发到部门群报备,再根据物品性质交至失物招领或公安机关。她在现场的行动,正是制度与初心的统一体现。
机场方面的回应同样值得关注。航站楼业务部值班经理路婷介绍说,这套流程早在日常培训中就有明确要求:遇到旅客遗失物,第一时间报备,随后按物品的性质交给失物招领部门或公安机关。她揭示了一个更广的现实——类似事件并不少见。路经理说,年均捡拾物品近千件,涉及LV包、现金、手机等各类贵重物品。之所以能高效透明回归失主,除了制度的刚性约束,更多的是对拾金不昧的“善意激励”——公司还会对拾金不昧的员工进行绩效奖励。
但这其中最打动人心的,还是易薇的内心底线。她说完“这东西本来就不属于我,我不能拿”,随后把孩子的反应也讲给我听。她的家教让她坚定地把公共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这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日复一日、点滴积累后的价值传承。她告诉女儿,也让她感到自豪:“你给我点个赞,你这样做是对的,不应该留到自己手里。”这在很多场景里,往往被看作“家庭教育的温度”。
![]()
徐女士在警方联系后,才意识到自己在旅途中出现的这笔“丢失”。她向记者表达了极大感激之情:“如果不是这位清洁员拾金不昧,我根本无从察觉丢失的事实。”在她看来,这份幸运不仅是物品的找回,更是对家庭记忆的一种保护。她特意为易薇制作了一面锦旗,并在离银川前亲自送来,以示感谢。更让人动容的是,徐女士曾通过微信私下转来2000元表示谢意,但被易薇婉拒。她说,“公司有规定,而且这东西本来就不属于我,我不能拿。”这段细节,折射出一个普通职员对制度与职业底线的尊重,也彰显了善举在社会传播中的正向效应。
在这起看似普通的物品拾取事件背后,是对诚信与制度的共同守望。媒体多方都在强调:制度的规范性,只有在人的自觉参与下才能生根发芽;同样,个人的道德底线,也会被制度的正向激励所放大。这种“人心+制度”的双向驱动,是城市治理和公共场所管理中,最应被强调的正向案例。易薇的行为不仅让失主快速找回遗失物,也为同类职业群体树立了一个可复制的模范。她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贵重物品,既要有法定流程,更要有对他人权利的尊重与敬畏。
![]()
![]()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说“规章是底线,良知是灯塔。”这起事件给出的答案很清晰:只有让规章制度与个人良知共同发光,城市治理才能更有温度、社会运行才会更有秩序。希望更多单位把类似流程落到实处,让每一个拾得物都能“遇见它的主人”;也希望更多家庭把诚信与担当内化为子女的日常选择,让未来的社会公约在每一次小小的选择中不断被巩固。你觉得呢?当遇到类似情景,你会怎么做?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与故事。
这次银川机场清洁员易薇的选择,既是个人品格的体现,也是制度设计的成效展示。它告诉我们,善与规并行,诚信不该是少数人的美德,而应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底色。未来路上,请让更多的“易薇”出现在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也让每一次善意付出,都不被忽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