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十一,我们这家公司就像平常的一天,没通宵,没堆快递,大家照常上班下班,老板也没什么兴奋劲儿。和一家女装电商合作跑私域的那段时间,我亲眼见证了整个节日的冷淡——没有往年那种紧张忙碌的气氛,只有按部就班的流程。
![]()
从那会儿起,我就越来越觉得,电商这行真的是风口来了没多久,人就站满了。过去几年直播带货把行业推到一个高点,流量像开闸的水一样往外涌,转化率高、溢价高,很多人靠一两场活动就能赚一把。可好景不长,监管开始盯税务、刷单、虚假交易这些事儿,能做的灰色空间被清理掉了。与此同时,流量变贵了,退货率也爬上去了,单一靠带货的打法,越来越撑不住。现在的双十一,比起以前那种全民作战,更像回到常态:有流量、有订单,但没有了那种一发不可收拾的狂欢。
说实话,我见得多了,也摔得多了。做电商创投在杭州这些年,前几年真是好干。投了二十多个直播项目,确实赚过钱。记得那会儿整个城市被电商包围:2023年有个官方数据说,杭州有五万网红主播,五千家电商公司,几十个电商产业园,我印象里有六十多个园区。晚上街上热闹得像白天,很多人干到半夜,卖完货还要去碰头喝杯东西,消费力真的强。
案例很多,最典型的就是那个童装项目。项目方第一次做专场,找了一个我当时根本没听过的小演员当主播。她本来是个晒娃晒生活的博主,粉丝蹿到五百万。为了这场,我给了她一百二十万的坑位费,后面还有二十%的提成。那天的销售额超过了一千万,主播当天拿走了近三百万。听着挺疯狂,对吧?可就是现实。后来那家公司一通猛冲,投资人换了,激进打法继续,流量成本上去、退货率也高,库存压得动弹不得,最终公司破产了,成了行业里被人谈论的反面教材。杭州这类起落不止一例,暴富也暴亏的故事不少见。
回头看看我自己的路,也有不少教训。早年我做私募,管理过二十亿资产,风光的时候在萧山杭州湾信息港有整层的办公室。后来那家公司崩盘,被清盘,后来才转到电商圈里打拼。那阵子我觉得自己懂门道、能抓机会,但慢慢发现,很多成就更多是踩到政策红利和运气。私募的事儿出问题、直播圈的起伏,让我学会了谨慎。看太多人把短期机会当成长期能力,结果一阵风过去就被吹走了。
近两年我逐步少干直播,更多转向私域和大健康方向。两年前我找到一个合伙人,叫志凡,他在私域操盘上混了十多年。早年操过几个大网红的私域,甚至有明星私域是他操盘的。为了跟他搭伙,我把差不多一半的公司股份给了他。我们合力做电商和大健康的私域服务,组建了一个叫“杭湾会”的创业陪跑社群,平常就在里面互相分享自媒体、私域运营的实操经验。
在大健康这块儿,我们尽量把游戏规则做清楚。过去保健品圈子靠夸大宣传忽悠用户的套路太多,行业口碑很差。但疫情后,人的健康意识变强了,需求是真实的。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切入点:内容先行,把人吸进来;把他们从公域导到私域,用持续服务去建立信任;接着配上靠谱的产品和专业服务,最后推动转化和复购。整个流程并不复杂,但需要把每一环做细:内容选题要对用户痛点,用户分层要精细,服务路径要有标准化SOP,复购机制得能自动化驱动。对个人创作者和中小团队,这套体系更友好,也适合那些本来就有流量的网红做二次变现。
和女装电商的合作,其实就是把这个方法论往服装行业里嫁接。对方品牌和用户原本有基础,但单靠卖衣服很难把客户留住。我们把健康管理服务当作第二条变现路径,把用户先导进私域,做一套系统化的健康服务与产品推荐。操作上很具体:从内容选题入手,比如做“职场久坐的健康指南”“产后恢复常见问题”这种跟人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在公域投放和裂变后,把高意向用户拉到微信群或小程序,做用户分层;对高价值用户,给到一对一的健康评估与服务包;对于普通用户,推送标准化的课程、测评和周期性的回访。这样既能把流量的生命周期拉长,也能把复购率做上来,不再指望单场爆发。
落地之后,数值反馈比想象的更平稳:不像明星场那种爆发式转化,但复购和客户留存相对更健康。我们的团队会把每次活动拆成模块来做,测素材、测话术、测转化路径,哪一环出问题就单独优化。最初几个月成绩平平,但到了第六个月,组合拳开始见效,转化和复购都呈上升趋势。不是一夜爆红,而是像养一块田,春天下种,夏天管着,秋天能收点东西。
这些年看多了,也遇到过各种出人意料的细节。比如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客服话术,会直接影响用户是否愿意付费;再比如退货流程做得顺不顺,会决定复购率高不高。还有一种情况非常常见:老板看到短期没回报,就急于放大投入,结果把钱砸在了漏水的桶上。做私域和健康服务,得有耐心,把流程和服务做好,时间和信任是两样重要的资产。
我也会把过去的那股冲劲儿用到教别人上面。杭湾会里的人,大多数是创业者和操盘手,我们日常讨论的,不是什么玄学,而是具体到页面文案、客服话术、裂变模板、复购触达和服务SOP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有人擅长内容,有人擅长社群,有人擅长供应链,我们会把各自的短板补起来。每次有人在社群里问一个落地问题,大家就把自己做过的细节拿出来,像修车一样一条条排查问题的所在。
说到钱和合伙,这里也有不少坑要躲。把一半公司股份交给合伙人这事儿,外人听着大胆,自己做之前也想过很久。股权不是简单的数字,更多是责任和执行力的分享。跟志凡合作后,很多运营上的瓶颈真的被突破了,但这不是因为股份分配有多漂亮,而是双方能把专业落到日常执行上。合伙人之间务实的配合,远比看起来光鲜的股权结构重要。
至于未来,我不会再跟风去追那些短期、看起来暴利的玩法。既然过去的教训摆在眼前,学会在变化里做长期的事情,稳住服务链条、把产品和信任做起来,比盲目放大投放靠谱得多。现在的日常,就是按流程把每一步做精做细:选对话题、分好人群、把服务做成标准化模块、监测数据再调整。用一句比较通俗的话讲,就是别把一次幸运当成一种能力。
前段时间和一个做妈妈群体的客户聊得比较久,他们现在的需求很现实:不想听天花乱坠的宣传,想看真实可操作的干货。他们愿意掏钱买能持续见效的服务,不是一次性便宜货。我们就按照那个需求把产品和服务做成周期化的健康管理包,配合内容的节奏去推动复购,动作一板一眼,客户也开始慢慢信任。
我把这些事写出来,不是为了说我多会,而是记录一种从喧嚣回归常态的过程。行里人都知道,风口是会变的,唯一不变的大概就是人的需求还在那儿,好的服务和靠谱的产品总能留下人来。最近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这些细节上耗时间:和团队开会改话术,和供应链确认库存,和客户沟通服务流程,晚上再看看数据改策略。日子平淡,但比起当年那种一夜爆红的风口,总觉得踏实一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