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2日,在从巴西考察后,我们顺利入境到邻国阿根廷,恰巧这个潘帕斯草原上的农业巨头正处于新一季大豆播种的关键时刻 。
本着出差有痕迹的原则,想想后面应该不会有太多机会飞这么远跑来南美,故熬夜加班一定要人还在潘帕斯草原上考察时候把南美阿根廷大豆产业写完!
![]()
要真正理解阿根廷的大豆产业,不能被潘帕斯平原上那令人震撼的连片大豆田锁迷惑。阿根廷的真正身份并非“超级农场”,而是“超级工厂”。
一、吃不饱的超级压榨工厂
阿根廷大豆产业的核心,不在于广袤的农田,而在于圣达菲省(Santa Fe)巴拉那河(Paraná River)沿岸的工业心脏。
1.1 全球最大的压榨集群
行业内所称的“Up-River”,主要指罗萨里奥(Rosario)和圣洛伦索(San Lorenzo)组成的港口群及工业园区 。这个集群是阿根廷大豆产业的“发动机舱”:
![]()
世界级的规模: 罗萨里奥是全球最大、最集中的大豆压榨集群 。同时,它也是全球第二大农产品出口枢纽,仅次于美国新奥尔良,每年约有6600万吨农产品从这里运往世界 。
无与伦比的效率: 阿根廷全国约80%的大豆压榨能力高度集中在罗萨里奥地区 。这30多座巨型压榨厂紧邻深水河道,更重要的是,它们距离潘帕斯核心产区的平均陆地运距不足300公里 。
模式优势: 这种“产地-工厂-港口”三合一的极端集中模式,使得阿根廷的国内物流成本(尤其是大豆进入压榨厂的成本)远低于其全球竞争对手。
1.2 为何阿根廷需要进口大豆?
然而,这个强大的“发动机舱”却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这里存在一个深刻的行业悖论:
庞大的闲置产能: 阿根廷全国的压榨总能力高达每年6200万至6700万吨 。
结构性“饥饿”: 即使在风调雨顺的丰年,如2024/25年度,阿根廷的大豆产量预测也仅为5100万吨左右 。这意味着,即便农民将所有大豆都卖给压榨厂(不出口一粒原豆),这个行业依然存在超过1000万吨的产能富余。
![]()
现实的困境: 这种结构性失衡导致了惊人的闲置率。在2023年历史性大旱期间,压榨行业的闲置产能一度高达54% (。即便在2025/26年度,行业预计压榨量为4200万吨,其开工率也仅勉强超过60% 。
为了维持工厂运转并履行全球豆粕/豆油的出口合同,阿根廷这个农业出口巨头,被迫成为了一个大豆净进口国。在2023年干旱期间,阿根廷仅1月至7月就进口了719万吨大豆 。这并非临时之举,阿根廷每年从巴拉圭和巴西稳定进口数百万吨大豆已成常态 。
对于中国的饲料配方师来说,这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技术细节:阿根廷压榨厂进口巴拉圭大豆,不仅仅是为了填补产量缺口,更是看中了巴拉圭大豆“通常更高的蛋白质含量”,目的是“提高豆粕的蛋白质质量”。这意味着,我们手中的阿根廷豆粕,很可能是一种精心调配的“混合产品”,旨在优化其营养指标。
二、阿根廷与巴西的大豆产业模式对比
刚刚考察完巴西,再来到阿根廷,这种对比会极其鲜明。两国虽然同为南美大豆巨头,但在产业模式上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
2.1 豆粕出口国 vs 原豆出口国
最核心的差异体现在两国向世界出售的“最终产品”上:
巴西:“超级农民”。 巴西是全球第一大豆生产国(2024/25年度预测产量高达1.69亿吨)和第一大豆出口国(预测出口1.08亿吨)。巴西的商业模式是向全球(主要是中国)出口原料(即原豆)。
阿根廷:“超级加工商”。 阿根廷是世界第三大生产国(约5100万吨),但却是世界第一大豆粕出口国(预测2700万吨)和世界第一大豆油出口国(预测530万吨)。阿根廷的商业模式是向全球(主要是东南亚和欧洲)出口成品(即豆粕和豆油)。
为一目了然整理下面的数据表直观地展示
表1:阿根廷 vs. 巴西 大豆产业核心数据对比 (2024/25年度预测)
![]()
数据来源:基于美国农业部(USDA)及行业报告综合 ,巴西压榨、豆粕及豆油出口数据为基于总产量和出口趋势的推算值。
2.2 差异化出口税 (DET)
为什么两国模式差异如此之大?答案是国家政策。
阿根廷庞大的压榨产业并非市场自发形成,而是国家政策“设计”出来的结果。这个设计的核心工具,就是其独特的“差异化出口税” (Differential Export Tax, DET)。
阿根廷的逻辑: 阿根廷政府对出口农产品征收高额出口税(西班牙语称为 retenciones)。但其精髓在于“差异化”:政府故意对原料(原豆)征收更高的税率(例如33%),而对加工品(豆粕和豆油)征收相对较低的税率(例如31%)。
![]()
政策的影响: 这2个百分点的税率差,创造了巨大的利润空间。它使得农民将大豆卖给国内的罗萨里奥压榨厂,远比卖给原豆出口商要划算得多 。正如阿根廷行业报告所言,这一政策是阿根廷压榨工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巴西的逻辑: 巴西的税收结构则完全相反,它“倾向于鼓励原豆出口而非大豆副产品出口” 。此外,巴西拥有庞大的国内畜牧业(尤其是肉鸡和生猪),其国内市场本身就消耗掉了大量的豆粕,出口需求相对次要 。
简而言之,阿根廷通过税收杠杆,强行将大豆产业的增值环节(和就业)留在了国内。
2.3 物流:集中 vs 远征
阿根廷的优势 (集中): 如前所述,阿根廷的模式是“产、加、运”高度集中,效率极高 。
巴西的挑战 (远征): 巴西的“超级农场”位于偏远的内陆州,如马托格罗索(Mato Grosso)。几十年来,“臭名昭著的糟糕运输基础设施”导致其物流成本高昂,严重削弱了其全球竞争力 。
但这一局面正在被迅速改变。巴西正在倾全国之力,发动一场物流“远征”,以解决其“距离”的短板:
开辟“北方走廊” (Arco Norte): 巴西正投入巨资,在靠近赤道的亚马逊河口和北部大西洋沿岸新建港口群(如伊塔基港 Itaquí 和巴卡雷纳港 Barcarena)。这些港口距离内陆产区更近,并且通过巴拿马运河到达亚洲或直达欧洲的航线更短、成本更低。
惊人的增长: 从2020年到2024年,巴西“北方走廊”的谷物出口量飙升了57% 。
新建“谷物铁路” (Ferrogrão): 巴西正在大力推进“谷物铁路”(EF-170)等大型铁路项目,旨在将内陆的农场与北方的新港口直接连接起来 ,虽然目前还在搁置未启动- -!;
这场物流革命的后果是,巴西正在迅速侵蚀阿根廷的传统物流优势。对于全球买家而言,这意味着未来巴西豆粕的竞争力将显著增强,阿根廷“压榨共和国”的地位正面临其邻国在基础设施上的正面挑战。
三、 政策、政治与混乱
在阿根廷,政治和经济的不确定性是影响大豆供应的常态,其重要性甚至超过天气。2025年,即我们考察的这一年,阿根廷新政府上台后的一系列政策“过山车”,就是这种混乱的集中体现。
3.1 出口税的过山车:出口税的反复无常
2025年,阿根廷的农民和压榨商经历了“政策一日三变”的魔幻现实。出口税(retenciones)的调整时间线堪称混乱:
年初(2025年初):下调。 新政府上台后,兑现竞选承诺,将大豆出口税从33%下调至26%,副产品(豆粕/豆油)从31%下调至24.5% 。
7月1日:上调。 仅过了几个月,政府因财政极度困难,突然宣布政策逆转,将大豆出口税会跳至33%,玉米等也恢复高税率 。
7月27日:再次下调。 仅仅三周后,在农业团体的巨大压力下,政府再次反转,宣布“永久性”将大豆税率降回26%,副产品降至24.5% 。
9月:暂停。 为了在短期内冲击出口额(以达到70亿美元的绝望目标),政府又宣布“暂时中止”出口税 。
这种极端的不确定性,源于政府在“亲市场”的改革意识形态与“急需用钱”的财政现实之间的反复撕裂 。其直接后果是,农民对政府完全失去信任,他们选择将大豆囤积在仓库中。在阿根廷,大豆就是最好的“硬通货”,比不断贬值的比索更保值。
这种农民囤积行为,直接切断了罗萨里奥压榨厂的原料供应,使得第一部分提到的“闲置的压榨巨人”问题雪上加霜。
3.2 “大豆美元”的终结与回归
另一场混乱发生在汇率上。为鼓励农民卖豆,前几届政府设计了复杂的“大豆美元”(Dolar Soja)或“混合美元”(Blend Dollar)政策,给予出口商优惠汇率 。
![]()
4月:废除。 2025年4月,新政府宣布废除这种复杂的“混合美元”汇率制度,试图推行单一的“正常化”市场 。
9月:回归。 但“正常化”迅速失败。到2025年9月,面对汇率的再次崩溃,政府被迫食言,宣布将重新干预外汇市场以“确保流动性” 。
3.3 对中国的影响:
政策的混乱,为敏锐的国际买家创造了机会。2025年9月,当阿根廷政府宣布“暂时中止”出口税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中国的迅速反应: 在税收豁免窗口打开的短短两天内,中国买家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瞬间抢购了约130万吨(据报道约20船)的阿根廷原大豆 。
![]()
这一事件的意义极其深远:
对中国而言: 这是一次教科书式的、精明的套利行为。
对市场而言: 这证明了第二部分的核心观点——“差异化出口税”是唯一阻碍阿根廷成为原豆出口大国的因素。一旦拿掉这个政策枷锁,阿根廷(而非美国或巴西)立刻成为了全球性价比最高的原豆来源。
全球连锁反应: 此举激怒了美国农民。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阿根廷(一个刚刚接受美国200亿美元经济援助方案的国家)利用税收政策,抢走了他们(正被中国关税困扰)的最大客户 。
四、回到阿根廷的田间
离开混乱的政策,我们回到田间地头。2025年的播种,是在2023年历史创伤的阴影下进行的。而要理解阿根廷大豆的最终营养品质,我们必须深入其独特的农业系统。
4.1 2023年的伤疤:历史性大旱的背景
要理解阿根廷当前的供应和心态,必须理解2023年的那场灾难。受“拉尼娜”现象(La Niña)影响,2022/23年产季阿根廷遭遇了毁灭性的大旱 。
灾难的程度: 这是“23年来最糟糕的收获”。
产量的崩溃: 大豆产量与前一个产季(4330万吨)相比,暴跌了近50% 。最终的收成数据惨不忍睹,仅在2000万至2500万吨之间 。
经济的重创: 这场干旱导致阿根廷经济损失约200亿美元 ,并直接导致了压榨行业的大面积停摆 。
因此,2023/24年度和2024/25年度恢复到5000万吨级别的产量 ,并非“繁荣”,而是一种从灾难性低谷的“正常反弹”。这也解释了政府为何在2025年如此急于增收。
4.2 潘帕斯草原的沃土养分面临枯竭
阿根廷的核心大豆产区位于潘帕斯草原(Pampas) ,这里拥有被誉为“黑土带”的Mollisols(肥沃土) 。这些土壤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之一,其特点是表层深厚、颜色深暗,并且原始有机质含量极高 。
然而,这种非凡的自然禀赋也导致了一种独特的历史发展。几十年来,阿根廷的农业政策和实践是建立在消耗或“开采”这种土壤肥力之上的。由于历史上对化肥征收高额税收,以及旨在将农业财富转移到工业部门的政策,阿根廷的作物长期在“几乎不”使用化肥的情况下种植。
这种做法的长期后果是灾难性的。到20世纪90年代初,肥沃土壤的面积已经缩小,整个潘帕斯地区普遍出现“急性植物养分枯竭” 。今天,这种养分枯竭问题依然严重,特别是:
磷 (P) 元素的普遍缺乏: 磷是作物生长中能量转移(ATP)和蛋白质合成的关键元素。对阿根廷潘帕斯地区数千个农田的分析证实,该地区存在持续的磷元素负平衡和广泛的磷限制,这直接制约了大豆的产量潜力 。
硼 (B) 元素缺乏: 硼缺乏也日益成为一个公认的问题,它会对大豆的生理过程产生负面影响 。
这种系统性的养分枯竭与最终的谷物品质之间存在着一条关键的、但常被忽视的联系。当大豆植株面临养分胁迫时,其固氮能力和有效合成蛋白质的能力就会受损。
4.3 降水模式与ENSO周期的决定性影响
阿根廷的核心种植带(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北部、圣菲省南部、科尔多瓦省东部) 属于温带至亚热带气候,夏季(12月至3月)炎热潮湿 。
在阿根廷的雨养农业系统中,水是决定产量的最主要变量 。不利的天气条件,特别是关键生殖期的干旱和极端高温,是产量的最大威胁 。
这种对水的依赖使得阿根廷的农业产出严重受制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ENSO) 周期:
厄尔尼诺 (El Niño): 通常带来更充沛的降雨,极大地提高大豆产量 。
拉尼娜 (La Niña): 则带来干旱,往往导致作物歉收和产量锐减 。2022/23年的历史性大旱正是一个典型的拉尼娜灾害年 。
4.4 “免耕法” 的胜利与权衡
阿根廷农业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在免耕(No-Till)技术(阿根廷称之为“Siembra Directa”)方面的全球领先地位。阿根廷约有90%**的农田采用免耕法 ,这一比例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2-15%),也显著高于美国 。
这一农业革命是由阿根廷免耕农民协会(Aapresid)等组织推动的 ,其初衷是为了解决20世纪80年代灾难性的水土流失问题 。
免耕法的巨大优势:
水土保持: 免耕法通过在地表保留作物残茬,将水土流失减少了高达90-96% 。
水分涵养: 该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土壤的持水能力,增强了作物在阿根廷干旱多发气候中的恢复力 。正是这种保水能力,使得农业得以扩展到更干燥的“边际”地区 。
经济效益: 减少了66%的燃油消耗,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 。
共生革命(免耕 + 转基因):
阿根廷90%的免耕率 和近100%的转基因(GE)大豆采用率 并非两个孤立的趋势,而是同一个技术包。正是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引入 ,为免耕系统提供了经济上可行的杂草控制方案,从而使其得以大规模推广。
免耕法的独特弊害:
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免耕系统也带来了其特有的挑战,这与最终的谷物品质息息相关。
养分分层: 养分(尤其是磷)在免耕系统下会高度集中在土壤表层,难以被植物根系吸收 。
加速养分枯竭: 免耕法带来的保水效益,使得农业得以集约化(即双季种植)和扩张。这种集约化(每年收获更多作物)加速了从土壤中移除养分(如磷)的速度。
结论: 为拯救土壤物理结构而引入的免耕系统,在阿根廷特定的土壤(养分已枯竭)和经济(施肥不足)背景下,无意中加速了其化学肥力的枯竭 ,并可能加剧了养分限制问题。
4.5 “一季豆” vs “二季豆”:双季种植与全国“稀释效应”
阿根廷大豆生产的另一个决定性特征是其广泛的双季种植系统。阿根廷的大豆被明确分为两种不同的作物 (57):
“一季大豆” :
定义: 全生育期、单季作物。
在最佳窗口期(通常是11月至12月)播种 。该作物享有一整年的土壤水分和养分积累,生长季节长,产量潜力高 。
“二季大豆” :
定义: 双季作物,接茬作物。
在晚季(通常是12月至1月)播种 ,紧接在冬季作物(主要是小麦)收获之后 。
特点: 这是一个高风险、高胁迫的系统 。其生长环境远比“一季大豆”恶劣:
资源竞争: 播种在已被前茬小麦耗尽了大量水分和养分的土壤上 。
1)气候风险: 其关键的生殖期恰好与阿根廷夏季最热、最干燥的时期(1月下旬至2月)重叠,使其极易受到水分胁迫的影响 。
2)生育期缩短: 生长季节被压缩,导致籽粒灌浆期缩短 。
这种高胁迫环境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更低的产量 和更差的谷物质量(例如,更低的蛋白质含量和受影响的油分)。
“二季大豆”在阿根廷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种产量较低、质量较差的“二季豆”在收获后,通常不会与“一季豆”分开储存。相反,它们在农场、筒仓或出口码头被混合在一起。
这种混合产生了一种全国性的“稀释效应”。来自“二季大豆”的质量较差的谷物,系统性地拉低了阿根廷大豆的整体平均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阿根廷豆粕在全球质量分析中始终表现出较低的平均蛋白质含量。
五、 饲料配方要关注的阿根廷豆粕的营养特性
“豆粕”绝非一种标准化的通用商品 。全球饲料买家在阿根廷、巴西和美国豆粕之间观察到的显著且一致的营养差异并非偶然 。这些差异正是上面所述的各国在农艺系统、土壤、气候和种植模式上差异的直接体现。
5.1 对比:美、巴、阿三国的豆粕营养差异
对于猪和家禽饲料而言,真正的饲料价值在于关键必需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的特征及其消化率(如标准化回肠消化率 SID) ,以及代谢能(AMEn)。
基于这些精确指标,对三大主要出口国的豆粕进行的严格比较揭示了系统性的差异:
美国: 美国豆粕的决定性特征是其卓越的消化率。多项研究一致表明,美国豆粕在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标准化回肠消化率(SID)方面均优于南美竞争对手 。此外,它通常提供最高的代谢能(AMEn) ,并且其营养成分(如赖氨酸与蛋白质的比例)表现出更低的可变性(即质量更一致)。
巴西: 巴西豆粕通常在粗蛋白(CP)含量上领先 。然而,研究表明其蛋白质和氨基酸SID低于美国豆粕 。
阿根廷: 阿根廷豆粕在关键营养指标上系统性地表现出最低的性能。这包括最低的粗蛋白含量 、最低的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浓度 ,以及三大出口国中最低的代谢能(AMEn)含量 和最低的氨基酸消化率 。此外,阿根廷豆粕往往含有较高的粗纤维 。
5.2 经济后果:“更便宜”的真实成本
这些营养差异在饲料配制中具有直接且重大的经济影响。在家禽和猪饲料中,消化能(对家禽影响最大)和可消化氨基酸(对猪影响最大)的变异对豆粕的经济价值影响最大 。
一项详细的经济价值估算表明,基于其卓越的氨基酸和能量特性,美国豆粕在肉鸡和蛋鸡日粮中,相较于阿根廷和巴西豆粕,具有每公吨$17.77 至 $32.45 美元的经济溢价 。
其根本原因在于:当使用能量和可消化氨基酸含量较低的豆粕时(如阿根廷豆粕),饲料配方师必须添加更昂贵的补充成分(如补充脂肪、豆油或合成氨基酸)来满足动物的营养需求。因此,购买价格“更便宜”但营养价值较低的豆粕,最终可能导致总饲料成本更高。
六、 阿根廷大豆产业的亮点
尽管在基础农艺和营养质量上存在系统性挑战,但阿根廷在另一条战线——生物技术上,却拥有无可争议的全球领导力。
6.1 阿根廷的“另一项”全球领导力:生物技术监管
阿根廷在1996年就批准了转基因(GM)耐草甘膦大豆,是全球最早的先行者之一 。这一技术与免耕法(“直接播种”)的结合,共同点燃了阿根廷的大豆革命 。今天,阿根廷的转基因大豆、玉米和棉花的种植率几乎达到了100% 。
但阿根廷真正的“新”优势,在于它对“新育种技术”(NBTs)(如基因编辑 CRISPR)的监管,阿根廷在这一领域再次成为了全球领导者 。
开创性的框架: 2015年,阿根廷成为全球第一个为NBTs(新育种技术)制定清晰、简化监管路径的国家 。
监管的逻辑: 其监管机构(CONABIA)的逻辑非常简单、务实且“亲创新”。它采用逐案分析,只问一个核心科学问题:这个基因编辑后的最终产品,是否包含了“新的遗传物质组合”(即是否引入了外源DNA)?
革命性的结果: 如果答案是否(例如,只是敲除了一个基因,没有引入外源基因),那么该产品不被视为转基因生物(GMO),而是按照常规育种的品种进行管理 。
这种监管模式与欧盟的“预防原则”形成了鲜明对比。它为阿根廷本土的科研人员和生物公司提供了一条成本低、速度快、可预测的商业化道路 ,是一项巨大的战略资产。
6.2 本土解决方案:HB4抗旱大豆
HB4抗旱大豆,就是阿根廷的“气候风险”与“监管优势”相结合的完美产物。
阿根廷的本土创新: HB4大豆由阿根廷本土生物技术公司Bioceres开发 。它携带一个来自向日葵的基因,该基因能显著提高大豆的耐旱性 。
干旱中的验证: 在2023年那场毁灭性的大旱中,HB4大豆的田间试验数据表明,它“显著地保持了产量”,证明了其在气候变化挑战下的巨大价值 。
中国的关键角色: 这项本土技术的商业化之路,在2022年被彻底打开——中国农业部批准了HB4大豆的进口 。中国市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的准入,为这项应对气候变化的“未来技术”提供了最终的商业闭环。
七、对中国行业同仁的启示
此次在阿根廷的考察,为我们中国饲料行业同仁揭示了一个复杂但至关重要的全球供应节点。总结而言,有五大核心启示:
1、阿根廷是“压榨厂”,不是“农场”。 必须转变观念。阿根廷产业的核心是罗萨里奥的加工业 。这个行业是如此庞大,以至于它在结构上依赖进口(如巴拉圭)大豆来“喂饱”其闲置产能 。
2、与巴西的核心区别在于“国策”。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巴西的模式(低税)旨在出口原豆 。阿根廷的模式(差异化出口税DET)是刻意设计用于出口豆粕和豆油 。必须时刻关注阿根廷的出口税政策(DET),它是理解阿根廷市场的第一把钥匙。
3、豆粕非标品,营养价值由不同国家的国情决定。 购买阿根廷豆粕,不能只看粗蛋白(CP)指标。由于其独特的种植系统——包括系统性的土壤养分(尤其是磷)枯竭 ,以及广泛采用高胁迫的“二季大豆”种植(导致全国质量被“稀释”)——阿根廷豆粕在关键指标(如代谢能AMEn和氨基酸消化率SID)上系统性低于北美和巴西的竞争对手 。配方师必须使用基于原产地的独立营养矩阵,否则将导致饲料成本上升和动物性能下降 。
4、风险是“政策”与“农田”的双重叠加。 虽然阿根廷的慢性风险始终是政策的波动性(如2025年的出口税“过山车”和汇率混乱 ),但其急性风险则完全由农田决定。这包括ENSO周期带来的极端干旱(如2023年)或洪水 ,以及因“免耕法”和“双季种植”而不断累积的土壤养分枯竭 。
5、给配方师的两个技术洞察:
A. 豆粕是“混合品”。 阿根廷豆粕的质量还是可控的。压榨商会主动进口高蛋白的巴拉圭大豆,以“优化”其出口豆粕的蛋白质指标 。
B. 未来是“科技豆”。 阿根廷正利用其全球领先的生物技术监管政策(NBTs),大力发展如HB4抗旱大豆这样的“本土解决方案”,以构建一个更具气候韧性的供应链。
对于中国饲料行业而言,巴西提供的是体量,而阿根廷提供的是价值(高品质的豆粕和豆油)。但这份价值建立在一个脆弱的、极不稳定的经济基础和充满挑战的农艺体系之上。理解这个“压榨共和国”的运行逻辑,是我们在全球原料博弈中运筹帷幄的关键。
(文 / 丰泽陈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