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铁瓜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在一个以基督教文化为主的国家,教堂是带有很强的社会属性的,功能有点类似于咱们这的街道或者是民政局!所以说,如果按照咱们的思维逻辑去理解我接下来要说的这件事情,那就是一个陷入困境的单身母亲,去街道或者民政局求助,结果对方不但冷漠拒绝,有的还甚至讽刺挖苦这位母亲,让她去找资本主义国家帮她!所以大家可以想象,这件事是多么的炸裂了吗?
![]()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一起看看这位网红是用什么方式揭露出美国白人教会的荒诞!
这个名叫Nikalie Monroe的美国网红从今年十月底就开始假扮一位忍饥挨饿的母亲,她每次都刻意压低声音,模仿着走投无路的新手妈妈,对着电话那头的教会工作人员说:“我的宝宝才两个月大,家里断粮了,能不能给我一罐配方奶?” 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求助,在号称宗教信仰浓厚的美国“圣经带”地区,却掀起了一场颠覆认知的风暴。
肯塔基、田纳西、北卡罗来纳,这些遍布基督教堂的州郡,本应是“爱邻如己”教义的践行地。Nikalie前后打了43个求助电话,联系的既有规模宏大的超级教堂,也有社区里的普通教会,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绝大多数白人主导的基督教堂和摩门教会都直接拒绝,有的甚至没等她把话说完就挂了电话,更离谱的是还有人冷笑着建议:“你可以去找撒旦教帮忙”。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画面,却充满了黑色幽默。黑人教会接到电话后,几乎没有多余的盘问,直接问清地址说“马上给你送过去”。一家清真寺的接线员甚至没纠正她误说的“Church”,只轻声确认“宝宝喝什么牌子的配方奶,我们怎么送最方便”,佛教寺庙的僧人也爽快回应,愿意提供食物和临时安置的地方,就连一位拉美裔教会接线员都私下说“教会规定不帮非会员,但我个人给你买奶粉”。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Nikalie真的联系了撒旦教后,对方居然一口答应提供帮助——这个被主流社会视为“邪恶象征”的群体,反而在婴儿的饥饿面前,展现了最基本的人性。里面最难绷的是,她最后给7个黑帮和毒贩打求助,结果7个全答应帮忙了,这下仗义每多屠狗辈了!
![]()
最讽刺的是,那些拒绝帮助的白人教堂,几乎清一色都是“反堕胎”运动的坚定支持者。他们在街头举着“生命神圣”的标语,在社交媒体上高喊“每个婴儿都该拥有出生的权利”,可当一个活生生、嗷嗷待哺的婴儿真的需要一口奶时,他们却拿出了“你是会员吗”这个冰冷的门槛。这种言行不一的荒诞,比任何戏剧都更具冲击力。就像有美国网友吐槽的:“他们在乎的是未出生的生命符号,却不在乎已经呼吸空气的孩子死活。”
要搞懂这种荒诞背后的逻辑,就得先看看美国教会的“会员制”到底是怎么回事。在美国,很多教会推行“什一奉献”,要求信徒捐出收入的十分之一作为教会经费,这些钱理论上应该用于神职人员薪酬、教堂维护和社会慈善。可现实是,越来越多的大型白人教会,把这些捐款变成了“内部福利”——救助资源优先向缴纳会费、定期参加活动的会员开放,非会员的求助者,在他们眼里更像是“蹭资源的外人”。
芝加哥大学的研究早就发现,美国教会对白人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保险效果”高达52.4%,也就是说,当这些信徒收入下降时,教会能帮他们稳住消费,减少生活冲击。但这种“保险”是有门槛的,它只覆盖“自己人”。Nikalie遇到的那些教会,其实就是在践行这种逻辑:你的孩子饿肚子?那是你的事,除非你先成为我们的会员,缴纳奉献,否则我们没义务帮你。这种把慈悲心和“会员资格”绑定的操作,与其说是宗教救助,不如说更像山姆会员店的付费服务——不办卡,就别想享受福利。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些教会享受着巨额的免税待遇。2020年美国宗教组织接收的捐赠高达1310亿美元,占全美慈善捐赠总额的28%,而它们之所以能免税,核心原因就是承担了部分社会救助功能。可Nikalie的实验却暴露了一个残酷真相:这些免税资金,很多并没有用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身上。有网友愤怒地在视频下留言:“我每个月都给教会捐钱,不是让他们把救助变成会员特权的!” 当慈善变成了排他性的圈层福利,当免税资金成了内部运作的“小金库”,宗教组织的社会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
![]()
对比之下,黑人教会的慷慨就显得格外动人。在美国历史上,黑人教会从诞生之初就承担着“互助共同体”的角色。在种族隔离时代,政府福利和白人机构对黑人关上大门,是黑人教会提供了食物、教育和紧急救助,帮他们在绝境中求生。芝加哥的进步浸信会教堂,曾一次就免费发放40000个鸡蛋,巴尔的摩的新诗篇浸信会,不仅送蔬菜水果,还专门为失业者举办招聘会,疫情期间,全国各地的黑人教会都开设了drive-by式食物分发点,为邻居们送去急需的物资。
这种互助传统,早已刻进了黑人教会的基因里。研究显示,黑人教会把社会正义视为核心使命的比例,是白人教会的近6倍。对他们来说,救助不是“施舍”,而是“感同身受”——因为他们太清楚,一个走投无路的人,在求助时需要的不是盘问,而是伸出手。就像一位黑人牧师说的:“圣经里说的‘邻人’,不是指和你一样肤色、一样信仰的人,而是指任何需要帮助的人。” 这种朴素的认知,恰恰击中了宗教教义的核心。
清真寺的反应同样让人温暖。Nikalie在电话里误把伊斯兰中心说成“Church”,接线员没有纠正,也没有询问她是否信仰伊斯兰教,只是专注于解决问题。这种不设门槛的救助,其实是伊斯兰教“施舍”(天课)传统的体现——把帮助穷人视为信徒的义务,不分种族、不分信仰。更有意思的是,这场实验后,这家愿意提供帮助的清真寺,收到的捐款反而暴增,网友们用实际行动投票:“这样的机构,值得被支持。”
而那些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群体,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温暖。毒贩这个在法律和道德边缘游走的群体,居然也愿意伸出援手。这并不是说他们的行为值得提倡,而是这种选择恰恰印证了:慈悲心无关身份标签,无关社会地位,它只是一种对同类苦难的本能共情。在美国,超过70万人无家可归,很多人被迫走上犯罪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丧失了人性。当教会这种“正统”机构拒绝救助时,恰恰是这些“异类”守住了最基本的人道主义底线,这种反差,实在令人唏嘘。
事件发酵后,更荒诞的剧情来了:部分白人教会的信徒非但没有反思,反而开始疯狂攻击Nikalie,有人在网上留言说她是“女巫”,甚至叫嚣着“应该烧死她”。好家伙,这一幕直接让人穿越回了中世纪的欧洲猎巫运动,很难相信发生在21世纪的美国。
![]()
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塞勒姆猎巫事件”,至今仍是这个国家的丑恶污点。1692年,塞勒姆小镇因为一场群体性恐慌,指控数十名无辜女性为“女巫”,最终导致19人被绞死、1人被石头砸死。而这场恐慌的背后,是宗教狂热、社会封闭和对异己的排斥。如今,这些白人教会信徒重提“烧死女巫”,本质上是同样的逻辑:当自己的虚伪被揭穿,当教义的漏洞被暴露,他们不想着弥补,而是选择给揭露者贴上“异端”的标签,用极端言论进行攻击。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极端思想的抬头,和美国社会近年来的“右转”趋势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白人保守派将宗教身份与种族、民族主义绑定,把不同意见者、外来者、非会员都视为“威胁”。芝加哥一位牧师甚至在网上公开宣称:“不遵守上帝教诲的人,就是基督教的女巫,必须被曝光。” 这种将宗教信仰异化为“排除异己工具”的做法,正在让美国社会变得越来越分裂。
其实,美国教会原本承担着重要的“社会保险”功能。研究数据显示,信教家庭在收入下降时,消费降幅比不信教家庭低40%,因为教会会为他们提供支持。但这种“保险”在白人教会里,逐渐变成了“内部福利”——只保障会员,不覆盖外人。尤其是对低收入、低学历的白人来说,教会的“保险效果”高达52.4%,这让他们更倾向于维护教会的“圈层利益”,排斥非会员的求助者。
可问题在于,教会享受的免税待遇,是整个社会赋予的,对应的社会责任也应该是普惠性的。美国有超过13.5%的家庭面临食物短缺,1380万儿童三餐不继,这些人里有多少是教会会员?如果教会只救助“自己人”,那它和普通的社交俱乐部有什么区别?更讽刺的是,天主教慈善这样的组织,虽然也有宗教背景,却能做到每年服务超过一千万人,其中包括大量非天主教信徒。他们的资金里有42%来自政府拨款,却依然坚持“扶弱济贫不分信仰”,在匹兹堡开设的免费诊所,甚至为没有医疗保险的穷人提供牙科服务。
![]()
对比之下,那些拒绝Nikalie的白人大型教堂,就显得格外刺眼。它们动辄拥有数百万美元的预算,豪华的建筑,却连一罐配方奶都不愿提供给非会员的婴儿。有人算了一笔账:一家“超级教堂”的年度预算如果有1000万美元,哪怕拿出10%用于社会救助,都能帮助很多贫困家庭。可现实是,这些钱更多地花在了神职人员的高薪、教堂的装修和营销推广上,所谓的“慈善救助”,不过是用来宣传的噱头。
这场事件发生时,恰逢美国的感恩节、圣诞节等宗教节日临近。感恩节的由来,本是早期移民在饥寒交迫中得到印第安人的救助,才得以存活,后来设立节日感恩上帝与邻人。可如今,白人教堂在节日前夕拒绝救助濒临断粮的母亲,无疑是对节日精神的最大讽刺。当教堂里的圣诞树挂满彩灯,当信徒们围坐在餐桌前祈祷感恩时,他们是否忘记了,节日的核心不是圈层内的狂欢,而是对所有苦难者的悲悯?
更让人揪心的是美国的社会现实:SNAP福利(食品券)时常延迟发放,政府关门成了常态,社会保障体系漏洞百出。在这种情况下,教会本应是穷人的“最后希望”,可Nikalie的实验却证明,这个希望对很多人来说,是有门槛的——你得是会员,你得和他们是“自己人”。
这种争议本身,就暴露了美国社会的深层撕裂。当“互助”变成“互保”,当“慈悲”变成“特权”,当“爱邻如己”被解读为“爱会员如己”,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就在一点点下滑。那些为教会辩护的人,似乎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救助的意义在于生命本身,而不在于求助者的身份标签。一个婴儿的饥饿,不会因为他的母亲不是教会会员就减轻半分;一个人的困境,也不会因为他不属于某个圈层就变得不值得同情。
![]()
Nikalie的社会实验,与其说是一场炒作,不如说是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划开了美国宗教机构光鲜外表下的制度性冷漠。它让我们看到,当宗教组织变得官僚化、功利化,当捐款变成“会员费”,当教义变成“排他工具”,宗教就会失去它原本的温度,变成一个冰冷的利益共同体。而那些真正坚守着救助初心的黑人教会、清真寺、佛教寺庙,甚至是被主流社会排斥的群体,反而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人道主义”。
在美国宗教节日即将到来之际,这场事件应该引发所有宗教组织的反思:当救助需要会员卡,当慈悲需要身份验证,当信仰变成排斥异己的借口,宗教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对于整个美国社会来说,这更是一个警示:当种族矛盾不断加剧,当社会撕裂日益严重,当极端思想死灰复燃,所谓的“文明灯塔”,终将在冷漠与偏见中失去光芒。
当然在这个事情中,也有让人感到人性光辉的地方,在肯塔基州萨默塞特的Heritage Hope Church of God,一位名叫Johnny Dunbar的普通信徒接到了求助电话。与其他教堂不同,他的第一反应是:“你的宝宝在挨饿?我们需要立即喂饱那个宝宝。”
他不仅提供了婴儿奶粉,还细心地询问是否需要其他帮助。这个温暖的回应被Monroe记录下来,发布在网上后,引发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我的电话从此响个不停,”Dunbar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来自全世界的捐赠涌向我们的小教堂。有人寄来奶粉,有人汇来善款,还有人专门开车几个小时,就为了亲眼看看这个愿意帮助陌生人的教堂。”
![]()
还有一个随时要倒的破教堂里,那个牧师听了小孩的事就问小孩喜欢什么口味的奶粉,他要开车送过去!而在视频发布后24小时之内,这个教堂收到超10w美元捐款,可是这位牧师把钱分给周围穷人,让他们买材料,出工出力修缮教堂!
也正是有这些人的存在,让我们感觉到这个世界依旧是美好的!
全文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