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风波的导火索,始于高市早苗在11月初的国会答辩。
她公开宣称“台湾有事可能触发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这是战后日本首位领导人将军事介入直接挂钩区域局势。言辞之激烈、立场之挑衅,令各方为之一震。
日本在二战后的和平宪法中对“武力”二字格外敏感,哪怕近年不断试图“修宪松绑”,也极少有首相在公开场合把军事干预说得如此直白。
这不是简单的“口误”或者“立场表达”,是一次有预谋的政策宣示。
而且,这不是高市第一次“踩线”。她长期与日本极右势力保持亲密关系,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否认南京大屠杀,种种言行早已为中方所警惕。而这次,她显然试图借台海局势为自己积累政治资本。
中方最先做出回应的是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的一句“斩首”警告,立场非常明确。
这句话之所以引发震动,是因为中方一贯强调和平与稳定,但当对方步步试探,底线也不是没有代价的。
![]()
之后面对日本外相茂木敏充反过来要求中方“妥善处理薛剑”的回应,倒让人看清了日方这一轮操作的底色:先主动挑衅,再伪装受害,转移焦点,实属老套路。
真正的重锤,来自48小时后。《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文章,罕见使用“粗暴干涉内政”“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玩火者必自焚”等措辞,旗帜鲜明地定性高市言论。
这不是普通的舆论回应,是国家级媒体在最高层协调下的系统发声。
11月13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召见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提出“严正交涉”,表达“强烈抗议”,并明确指出日本如果胆敢武力介入台海局势将会迎来中方的“迎头痛击”。
中方这一轮操作,节奏分明,结构清晰。先沉默,观察国际反应与国内舆情,再发声,集中火力打击关键点,最后通过外交渠道正式递交抗议。
这种“后发制人”的策略,既避免了情绪式回应,又展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成熟与自信。
而高市为什么敢如此强硬?答案可能藏在她的国内政治算盘中。
![]()
作为日本历史上首位女性首相,高市的一切动作都在为连任铺路。她的基本盘来自日本保守右翼,必须不断通过“强硬姿态”来维持支持率。
问题是,她打错了算盘。中国不是以前的中国了,今天的中国有能力、有信心,也有手段捍卫自身利益。
2025年,正值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在这个节点上,高市选择用一番有争议的言论挑衅历史记忆,不仅是政治上不聪明,在道义上也站不住脚。
从1895年《马关条约》到1945年《开罗宣言》,从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到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台湾归属的问题早已是国际认定的历史事实。
高市的言论无异于对战后秩序的挑战,也让人想起二战前日本以“存亡危机”为借口发动侵略的旧剧本。
国际社会的反应则更显微妙,新加坡评论称:“日本首相此番表态堪称不智,等于提前掀底牌。”俄媒也指出,高市此举“将日本拖入一场无从掌控的地缘博弈”。
美国方面尤其耐人寻味,特朗普政府对高市言论保持沉默,现任总统特朗普虽以“强人”著称,但他一向坚持“美国优先”,并不愿被日本牵着鼻子走。
更让高市头疼的是国内的声音,多家媒体批评高市“语言不当,容易引发误判”。在野党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制造战争的言论。”一时间,高市不仅在国际上失了分,在国内也面临压力山大。
![]()
她以为可以借“台海议题”试探中美底线,实则是自掘陷阱。
中国已经通过一系列信号表明,任何挑衅都不会被默许。若高市想缓和局势,势必得在姿态上做出调整,但这对她的右翼支持者来说,无异于背叛。
若继续挑衅,则将面临中方可能的经济反制、外交孤立甚至地区安全上的多维博弈。
从战略角度看,这场风波不仅是一次偶发外交摩擦,更可能成为东亚地缘格局重塑的节点。
美国的战略模糊性正在倒逼日本自担后果,东盟国家则更关心区域稳定,对日方的“出格”并不买账。这种背景下,日本若没有足够的战略克制,终将自食其果。
回到标题,“高市输定了”,并非夸张,她输的不仅是一次外交交锋,更是对中国态度的误读、对国际秩序的挑战、对历史责任的漠视。
她想通过一次高调表态捞取政治资本,结果却点燃了一个她无法掌控的引信。
高市这一局,本就输在起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