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邯郸晚报)
□王秋英
虽然身居峰峰,“磁州窑”对我来说,却只是三个字,一个符号,从来没想过,我会被它吸引,成为它的铁粉。
有一天中午正在吃饭,上小学的儿子充满好奇地问我:“妈妈,你说咱的碗怎么会这样好看?它是怎么做出来的?”我把目光移到了他手中的碗上,这只碗仿佛穿着一件绣有柠檬图案的衣裙,碗口沿上,一道橘黄色的边,如同一条环形河围绕着。可要说它是怎么制出来的,我还真说不清楚。
兴许是儿子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要想给孩子说清楚,首先得自己了解才行。于是我在书上、网上查阅了一些关于磁州窑的资料。
据史料记载,磁州窑设在河北省邯郸地区磁县彭城一带,是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民间瓷窑。清《磁州志》记载:“瓷器出彭城镇,置窑烧造缸、盆、碗、炉诸种,有黄、绿、翠、白、黑等色……只供肆店庄农之用。”它的装饰题材非常广泛,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吉祥图案和几何纹样等。大多取材于民间的生活场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无论是画花、刻花,形象都非常生动活泼,笔法简洁豪放,结构严谨匀称,造型挺秀大方,从而构成了磁州窑独特的艺术风格。
周末,在儿子殷切的期盼下,我带他走进了峰峰博物馆,也走进了磁州窑的世界。
在博物馆的第三展厅里,入门便是几个大字:“水火济而土合”,旁边有一行小字:磁州窑传统烧制技艺展。“水火济而土合”,意思是经过水和火的交互作用,黏土便凝固而成器了。
走进展厅,从采料开始展示,图文并茂,分采料、抟土、塑形、装饰、入窑、烧制、器成、行销八个部分,不但详细讲述了整个制作过程,还说明了它的销售事宜。
儿子一个字一个字读着墙体上所有的介绍文字,仔细地查看着配图,以及用实景展示出来的制作陶瓷的场面,他的神情是那样专注。为了引发儿子更大的兴趣,我又带他来到了位于富田村的中国磁州窑遗址博物馆。
走进馆内,一块巨大的石碑立于眼前,儿子用童声阅读着上面的文字: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盛于宋元,延续至今千年窑火不断。磁州窑瓷器面向大众,品种繁多,它的制瓷技艺、装饰方法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白地黑花”瓷突破了宋代五大名窑单色釉的局限,为以后元青花及五彩瓷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红绿彩釉上彩装饰被明清时代的五彩装饰所继承与发展,历史上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和“千里彭城,日进斗金”的赞誉。该博物馆在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馆场内,有古井靶池大碱槽等制陶遗迹,有大小不等、清代的、明代的馒头窑,依然矗立在春风夏雨中,接受着日出日落的轮回。它们历经岁月的沧桑更迭,孤独地守着漫长的时光,证明曾经的热闹和繁忙。想象着人们,心怀对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每天在这里烧窑制陶,忙忙碌碌,支撑着自己的流年,上为父母、下为子孙,奋进在人生的道路上。这样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子,一定充满了希望和奔头,直至热血沸腾,直奔美好。
与它们一起辉煌过的人们,早已作古,只留下它们,在风雨中,坚守着过去的执念,用自己在岁月中的沉淀,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儿子好奇地看着这些遗迹,突然想到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人们制作陶器的过程,处理原料,加水搅拌成泥,塑形、彩绘、装窑,起火等,熊熊窑火,已在这里燃烧了千年之久,有多少人家的餐桌上,会用上这些窑里出产的瓷器啊。
看着他对这些制陶工艺的喜爱,我又带他来到磁州窑大型山体浮雕,那一个个充满情感色彩的人物,一幅幅制陶、绘画、烧窑的场景,一匹匹高大雄壮的骆驼,一只只商船,再现了有着千年炉火的磁州窑,制陶、出售往来奔波的生动画面。儿子一会儿好奇地指着那个正在专注于绘画的男像,一会儿又指着那匹高大肥壮的骆驼,一个劲儿地赞不绝口。站在高大的浮雕面前,望着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仿佛自己就成为了他们当中的一员,或站或蹲,或拿笔描绘,或推车运料,或正在往船只上装载瓷器,他们心中一定满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在漫长的陶瓷发展史上,磁州窑文化如同滏阳河的河水,在历史的岁月中流淌不息。它从过去走来,带着千年的记忆与智慧,它向未来奔去,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它是邯郸人们心中的骄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财富,必将继续在时光的长河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