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照明产业的剧烈变动中,越来越多企业发现:做得越多,利润越薄;投入越大,产出越慢。LED普及带来的红利已消散,而智能化、健康化的未来蓝图,又常被复杂的转型成本淹没。
面对技术更迭与商业焦虑,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照明企业的未来,不只是制造“光”,而是管理“光”;不只是产品创新,而是生态创新。这篇文章,写给那些仍在路上的照明人——如何在“以照明为主营业务的物联网公司”这一全新定位中,找到自己,做好自己。
![]()
作者|林纪良
光配方研究院Founder&CEO
照明企业的焦虑:
“我还要不要继续做研发?”这几乎是所有照明企业在2025年共同的心声。过去三年,市场愈发内卷:利润被压到个位数,出口波动,国内需求疲软,而企业投入的研发费用却在不断上升。
令人担忧的是——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并没有带来可持续的产出。很多公司一年做十几个新产品,却难以带来新利润;研发会议越来越多,但创新指标越来越模糊。问题的根本,不在“钱投得不够”,而在“方向投得不准”。
![]()
研发不是成本,而是未来利润的设计图
优秀的企业不是“把钱花在研发”,而是“让研发成为利润模型的一部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1.我们为什么要研发?是为了跟随客户、填补产品线?还是为了创造自己独有的算法、模块、平台? 2.谁来主导研发?是销售导向(被客户牵着走),还是战略导向(为未来布局)? 3.研发成果如何变现?是一次性项目收益,还是可持续、可授权、可扩展的长期资产?
事实上,真正的研发,不是让工厂更忙,而是让企业更有未来。研发的目标,不是“做出产品”,而是“做出别人做不出的系统价值”。
![]()
未来的定位:
“以照明为主营业务的物联网公司”,这句话看似矛盾,却正是未来十年的关键答案。
照明的核心竞争力,从 “产品亮度”转向“数据深度”。企业不再仅仅制造光源与灯具,而是管理“光的数据”:光谱、亮度、节律、能效、情绪、空间占用、环境质量……
当这些数据与AIoT平台连接时,照明不再只是“看得见”,而成为建筑与城市健康运行的基础层。未来的照明公司,不再是“灯具制造商”,而是“光环境运营商”。
![]()
研发逻辑要重写:从“产品导向”到“生态导向”
![]()
在这样的新定位下,研发逻辑必须重构。因此,企业的研发部门既要像“实验室”一样思考,又要像“投资公司”一样决策。每一笔研发支出,都要能换来一个可复用的模块、算法或商业场景。
如何“做好自己”?
在AIoT浪潮中,许多照明企业陷入焦虑:“不转型就出局”,但转型的代价太高。其实,关键不在“是否转”,而在“怎么转”。
1.坚守光的专业。照明企业最大的优势,不是做IoT设备的速度,而是理解“光与人”“光与空间”的关系。别急着做全能型公司,要在光的深度上“嵌入智能”,而非丢掉本行。
2.延伸而不盲目扩张。AIoT是技术,不是目标。目标是让光更健康、更高效、更可感知。任何超出企业核心能力的扩张,都是风险。
![]()
3.让数据成为新的产品。把测量、监测、控制、分析打通,把每一次照明项目都变成数据资产,长期形成企业自己的“光数据模型”。
4.建立研发闭环:投入—验证—复用—授权。每一项研发都要能被验证、被应用、被复用。把过去的“研发成果”转为“知识产权”,让它成为下一轮利润的起点。
忠言结语:
未来五年,照明行业不会因为“更亮的灯”而重生,而是因为“会思考的光”而再起。企业要重新定义自己:不是被时代裹挟的制造者,而是主动构建未来的生态参与者。
做好自己,不是固守过去的“灯具逻辑”,而是以光为核心,以健康与智能为方向,在物联网时代,重新点亮照明产业的价值!
···THE END···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