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5 年后,在全世界都以为苏联的坦克多牛逼可以轻松踏平世界时,这个国家的上层却知道自己要玩完了。
别的国家越发展越富,苏联搞了 70 年,却越搞越穷。计划经济下,人人都在假装干活,国家也在假装给他们发工资,然后国企普遍亏损,工业增长率变为负数。
苏联早已入不敷出,财政赤字占 GDP 达到 10%。作为对比,去年日本的这个指标是 2.5%。
一名来莫斯科访问的阿富汗政府领导说:「我们看到莫斯科所有商店里都空空如也,人们为了买一条面包排起了长队。我不禁想,苏联人还能给我们什么呢?」
所以,新书记戈尔巴乔夫才想改革。
然而,苏联模式已经延续 70 多年,在党、政、军、国企等各处都遍布利益集团,让改革举步维艰。
戈尔巴乔夫只得将共青团系统作为「可控的实验区」,给与其在外汇兑换、国内贸易方面的政策倾斜,还允许其成立有经营性质的青年创新中心、技术合作社和青年交流基金等,鼓励各地团委通过创建盈利企业来赚钱。
这是苏联为了自救而展开最后一搏!
日后我们也看到,即使有了政策,共青团并没有拯救这个国家,但被我们称为「共青团经济」的体系却繁荣起来,并涌现出日后的一大批富豪。
比如日后俄罗斯的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此时就是莫斯科一个区的团委副书记。日后俄罗斯最大私人银行的总裁波塔宁此时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团委书记。另外还有佐西莫夫、利索夫斯基等一大批富豪都出自团系统。
本文主要讲的是霍多尔科夫斯基发迹的故事,也可从侧面解读题目中提出的问题。
![]()
(霍多尔科夫斯基本尊)
一、
2003 年 2 月的克里姆林宫正在举行一场直播的政商交流会,当着全国观众,俄罗斯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炮轰普京。
他指责普京亲信们的腐败问题,称「腐败给俄罗斯的经济一年带来超过三百亿美元的损失」。
普京听后大惊,心想我好歹也是克格勃出身,竟然有人敢在全国人面前给我难堪。
定睛一看,原来是你小子,自己屁股都不干净,竟敢指责我?
良久后普京回了一句:「不要忘记你是怎么发家的。」
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发家史,本身就是一部如何利用权力牟取私人财富的行动指南。
苏联灭亡前 28 年的 1963 年,霍多尔科夫斯基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母都是一家生产精密仪器的工厂的工程师。
跟他同一年出生的名人有黄仁勋、甄子丹和崔永元。
霍多尔科夫斯基高中毕业后,进入门捷列夫化工大学。
说有一个有趣的事实,在日后的俄罗斯七大寡头中,其中六个都跟霍多尔科夫斯基一样是犹太人,而这个民族只占苏联人口的 2%。
苏联早期出了许多犹太人领导,比如红军之父托洛茨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季诺维也夫,他们是反对斯大林的主要力量。之后,犹太人在苏联的地位就很尴尬,不会被放到关键岗位,在政治上更很难有大进步。
从还是学生的霍多尔科夫斯基身上就能反映这个民族的一些特质,以此能解释为何寡头多是犹太人。
他被老师和同学们评价为「最听老师话的乖孩子」和「文雅、淳朴的年轻人」,但他实际上却善于钻营和拉关系,在大学期间就左右逢源,他积极投身政治,还混成了校团委副书记。
1986 年是苏联灭亡前 5 年,这一年霍多尔科夫斯基大学毕业了。大概因为人际关系处理得好,他继续留在团系统,还当上了莫斯科市伏龙芝区共青团委副书记,成为科级干部。
霍多尔科夫斯基深知身为犹太人的自己在政界没有前途,当时恰逢共青团改革,鼓励搞经营,他就将精力放到搞钱上。
他其实在大学三年级就开始经商了,当时他在学校开了一家咖啡馆,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这证明他并不是天生的所谓经商奇才。
他和他那批寡头崛起的秘诀都是与权力合作,利用双轨制那给权力者准备的后门而牟利。
二、
1987 年是苏联灭亡前 4 年,霍多尔科夫斯基主动要求调到团委下属的青年科技中心,开始经商。
他的第一桶金赚得有些让人感到意味深长。
团委在各地设立青年科技中心,其目的在于让青年科学家服务工厂和企业,让科研成果得到应用。
而霍多尔科夫斯基却将首个目标选为苏联首屈一指的研究机构——高温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是搞高温物理、火箭推进和激光技术的,有 4000 多人,所长亚历山大·沙因德林是当时的苏联院士。
而霍多尔科夫斯基只不过是区团委的干部,手底下的本科生都不知道有几个,就跑过去想跟人家搞科研合作赚钱……
然后,苏联院士亚历山大·沙因德林竟然同意让霍多尔科夫斯基帮助自己搞研究,还提前给 17 万卢布作为报酬。
要知道,当时一个苏联科学家的月薪也就 200 多卢布……
要是背后没有大领导打招呼,就有鬼了。
再之后,聪明的霍多尔科夫斯基又找到更多体制漏洞,将权力变现玩出了花。
当时在计划经济下的苏联有两种货币体系,第一种普通人使用的真正货币,第二种则是国企企业之间的记账,两者之间不能自由兑换。每年年末企业账上都有大量的记账资金盈余,但却不能换成现金。
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出现,弥补了这个阻拦厂长、所长、总经理们发财的「漏洞」。
他跟各个苏联各地的科研所、企业建立了「科研合作」,以此收集到大量记账资金。
再之后,他又「幸运」地联系到以出口原木为主的出口公司(这些公司有出口渠道,所以不缺货币)。
将这些记账资金套现成货币。
至于他的青年科技中心到底给这些科研所、企业提供了哪些科研服务,又有谁在乎呢?
日后霍多尔科夫斯基曾对一位记者说过:「有段时间,他同时开展五百个科学研究合同项目,需要五千个人才能应付得过来。」
而他手下最多也就几十人。
霍多尔科夫斯基将现金分发给周围的参与者:给自己的同事,给庇护自己的领导,给工厂和研究所的高层,再按照一定百分比给一直庇护自己的团组织。他赢得了各方的感激。
这就是典型的在苏联行将就木之前,权力在挖社会主义墙角。霍多尔科夫斯基不过是个机灵的前台人物而已。
总之,权力固化后,利益阶级能让任何改革都转变成利益群体的牟利工具,包括苏联这最后一搏的将重点放到共青团上的改革。
任何行将就木的国家都是无法挽救的。
如果没有权力撑腰,在当时的体制下,普通人撑不到一周就会有强力部门上门。因为和我们曾经有「投机倒把罪」一样,根据苏联法律,经商办企业属于犯罪,即便当时的制度已经逐渐允许大家经商办企业,但这一条规定并未被废止。
也曾有民兵组织找过霍多尔科夫斯基,但他有后台,他把这事投诉到了国家科委。科委的领导将民兵组织的负责人找来,让他不要再找麻烦。之后,整整两年没受到过官方来打扰霍多尔科夫斯基。
在通过青年科技中心赚到钱后,霍多尔科夫斯基把它改成合作社。作为准独立企业,合作社可以实行自定价格,又因为背靠共青团,还可以进行海外贸易。
当时的苏联以强权限制民间贸易,被权力允许搞进出口的企业能稳赚不赔。
科学家伊戈尔·普里马科夫的回忆能让我们明白贸易的利润有多高。1988 年时他应邀赴意大利出差,半路上他花 3000 美元买了一台 286 台式电脑,回国后轻松就以 7 万卢布卖出。
要知道,当时卢布的官方汇率比美元还值钱,0.6 卢布就能换 1 美元。「这一趟相当于我赚了工作 48 年的薪水!」普里马科夫说。
这名科学家只是因为能出国出差而偶尔做一次「倒爷」,有权力做后盾的霍多尔科夫斯基却以此为业。
电脑生意他肯定是做的,除此之外,关于他倒卖各种稀缺商品的谣言不绝于耳。其中包括进口伪造的拿破仑白兰地、波兰分装的假冒瑞士伏特加,以及水磨牛仔裤,这些东西的需求量极大。
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副手曾亲口承认他们做过假酒买卖,而且还挺骄傲地说:「也没人喝我们的假酒中毒嘛。」
三、
1988 年是苏联灭亡前三年。
这一年,苏联松绑了对银行业的垄断,民间合作社也能开设银行了。
霍多尔科夫斯基立即着手和他的合伙人一起注册了一家合作银行,后来这家银行被命名为梅纳捷普银行。
银行业的利润之高,竟然取代了卖电脑和牛仔裤,成为霍多尔科夫斯基最赚钱的买卖。
当时,苏联政府正徒劳无益地向企业提供大量信贷,以防止其破产瓦解。梅纳捷普成为获得授权的商业银行之一,向企业发放政府信贷。
他的业务流程是:接收政府信贷,发放给国有企业,再从企业收回资金,并还给政府。
中转过程存在大量油水,他拿到政府信贷后,先将其用于私人目的,并拖很久才予以归还。这就是免费资本,他占着资金并投入使用一段时间,这个过程就能赚钱。
霍多尔科夫斯基充分了解到与官员的关系所具有的价值,官员招待好了,就能给银行批来巨额资金,而他只需拿着国家的钱,就能赚到数百万美元。
霍多尔科夫斯基在位于卢布廖夫斯科耶公路旁隐秘的乡间修建了豪华的别墅,用来招待高端客人,而这给他带来超过千倍的现金回报。
在这一过程中,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关系网也开始延伸至海外隐秘的离岸银行业天堂,如瑞士、直布罗陀和美国等地。
1991 年是苏联解体之年。旨在推翻戈尔巴乔夫的八月政变失败后,所有人都知道苏联完蛋了。
苏共统治了这个国家 70 多年,占据了矿产、河流、海洋、交通等方方面面的资源,期间产生了数以万亿计的财富。
在民众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些财富去向上时,先是财政部长尼古拉·克鲁奇纳(Nikolai Kruchina)跳了楼,没过几周又是前任财政部长格奥尔基·帕夫洛夫(Georgi Pavlov)跳了楼。
他们也许是自愿跳的楼,也许不是,但谁在乎呢?
但他们的死也带走了苏联解体的最大谜团:党的那数以万亿计的美元去了哪里?
没有人确切知道这些钱具体有多少,又去了哪里。
有很多人怀疑霍多尔科夫斯基,这个聪明的年轻人趁着苏联体制崩塌之际赚得自己的第一桶金,同时也成了苏联党的救生筏,协助其将财富安全地转移至海外银行账户。霍多尔科夫斯基已经具备这样的才能、关系网和海外人脉。
霍多尔科夫斯基虽然并不承认此事,但他曾就此发表过一份模棱两可的声明。「银行就像服务员,」他说,「其本质就是服务客户,而不管其政治信仰,也不管其归属于哪个阵营。其工作就是验视印章并替人存钱取钱。」
尾声:
再往后就是叶利钦时代了。
1995 年,叶利钦要面临第二次任期的选举。
此时的俄罗斯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在车臣战争上也损兵折将,叶利钦的支持率跌到谷底。
当时叶利钦的支持率低迷,仅 6% 左右,落后苏共候选人久加诺夫至少 10 个百分点。
叶利钦的家人及亲信在主导将苏联国有资产私有化时可是捞得盆满钵满,如果苏共重新掌权,搞个彻查,这帮人可是要被吊路灯的。
叶利钦只得向包括霍多尔科夫斯基在内的七大寡头寻求合作。
作为回报,当年霍多尔科夫斯基以 3 亿美元的价格获得了「尤科斯」石油公司 78% 的股权。几年之后,尤科斯的估值是 400 亿美元。
尤科斯是俄罗斯第二大的石油公司,而这次招标过程被多方指责有舞弊嫌疑——对尤科斯资产的审计结果偏低,而开价更高的参与者最终在招标开始之前被宣布不具备参与资格。
第二年,在寡头们通过资金支持、媒体操控、政治运作和形象重塑等帮助下,叶利钦再次当选总统。
1999 年之后,随着国际油价的飙升,霍多尔科夫斯基慢慢成为俄罗斯首富。
翌年,叶利钦提前退休,将克格勃出身的普京推上了总统的宝座。
叶利钦很清楚,俄罗斯这个国家必须要有一个克格勃出身的统治者。这个国家有 1700 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几乎是中国的两倍,行政成本极高,按常理说是不应该存在的。只有克格勃这种强力组织,才能勉强缝合这个国家。
所以普京之前的两任俄罗斯总理普里马科夫和斯捷帕申都是出自克格勃,只是他们两个没有取得叶利钦的信任,让普京上位而已。
一朝天子一朝臣,石油这种能源产业以及金融业这种垄断产业谁占有了都能发财,自然而然被新统治者觊觎。
再往后,俄罗斯的寡头们或出奔国外,或身陷囹圄。
霍多尔科夫斯基忍不了了,2003 年 2 月 19 日,在全国直播的俄罗斯工业和企业家联合会议上,他作为代表发言,和普京爆发正面冲突。
很快,普京启动了多项针对尤科斯公司及其雇员的犯罪调查与税务审计。
同年,霍多尔科夫斯基被以欺诈和逃税罪名起诉,被丢进监狱。
三年后,尤科斯公司宣布破产,其主要资产在程序可疑的情况下被转让给国有俄罗斯石油公司,而这家公司的总裁是普京的绝对亲信,同样出身自克格勃的伊戈尔·谢钦。
2013 年 12 月,霍多尔科夫斯基得到特赦,在离开监狱后飞往德国柏林,现定居瑞士。
----全文完
部分参考资料如下:
《1985—1991 年,非正式青年组织和苏联共青团的解体》曲延明
《关于苏联共青团改革的对话》王锡淦
《寡头:新俄罗斯的财富与权力》戴维·霍夫曼
《俄罗斯寡头兴衰记》
《试析苏联解体前后的「共青团经济」》梅春才
《The Khodorkovsky-Ulitskaya correspondence》Ludmila Ulitskaya,Mikhail Khodorkovsky
《How Khodorkovsky became Russia's richest man》Peter Schwarz
Kamil Galeev 关于俄罗斯寡头和经济的相关系列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