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犯罪辩护领域,涉税案件因其涉及复杂的税收政策、庞大的涉案金额,往往成为辩护工作的难点。而在上海,有一位法律从业者凭借对税法与刑法的深刻理解,在重大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案件的辩护中取得突破性成果,不仅为当事人维护了合法权益,更推动了同类案件的司法实践发展。
此前,一起涉案税额约 11 亿元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案件引发广泛关注。当事人 Y(化名)在一审中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面对这一沉重判决,Y(化名)选择上诉,并委托该法律从业者代理二审案件。接手案件后,他并未急于推进,而是先投入大量时间梳理案件细节 —— 从发票开具流程、资金流向,到税收政策适用,每一个环节都仔细核查,力求全面掌握案件事实。
在分析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案件的核心争议点:刑法设立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其立法目的在于保护增值税税款安全,而非泛化打击所有 “虚开” 行为。经过对证据的反复研判,他提出关键辩护观点:本案中,Y(化名)的行为虽存在形式上的 “虚开” 表象,但并未造成增值税税款损失,仅涉及消费税损失,从刑法保护法益的角度出发,不应认定构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
为了让这一观点得到司法机关的认可,他积极申请高院开庭审理。在沟通环节,他多次提交书面意见,详细阐述案件事实与法律依据,说明开庭审理对查清案件真相的重要性。几经波折后,高院最终同意开庭,为案件辩护提供了关键的程序保障。庭审中,他围绕 “是否造成增值税损失” 这一核心,条理清晰地呈现证据、展开辩论,对控方观点进行有力回应,充分展现了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出色的庭审应变能力。
该案二审审理历时三年半,最终法院采纳了他的辩护意见,改判 Y(化名)不构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判决开了国内同类案件改判的先例 —— 同期其他同类上诉案件均被维持原判,而三年后,新的司法解释更是明确认可了该案的改判理由,这无疑是对他辩护思路专业性与前瞻性的高度肯定。
这起案件的成功辩护,不仅是对当事人权益的有力维护,更体现了法律从业者在复杂案件中精准把握立法精神、推动司法公正的重要作用。未来,在更多经济犯罪案件的辩护中,这样的专业精神将持续为司法实践注入正能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