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那个事儿,网上讲得天花乱坠,可那天真正的情况,跟很多人想的完全是两码事,时间是11月8号上午十点零四分,公视的直播镜头右下角时间码标得明明白白,她就出现在马场町纪念公园,穿一身深灰色的西装,直接站到了“白色恐怖秋祭”那个主横幅前面,身边都是受难者家属,仪式开始就跟着大家伙儿一块低头默哀一分钟,全程没见她单独去献个花,也没走到哪个人的遗像前面去停留。
![]()
现场司仪就跟往年一样,挨个念名字,念了59个当年被枪决的人,吴石的名字排在第37个,念到他的时候也没什么特别的介绍,就是一晃而过,TVBS的镜头倒是捕捉到一个细节,司仪念到“吴石”两个字的时候,郑丽文抬头看了一下,大概就两秒钟,镜头很快就转到别的地方去了,这事儿的主办方叫“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进会”,是个正经的社团法人,以前都是绿营的人来得多,今年他们把邀请函发给了各个党派,国民党文传会后来也证实了,郑丽文是一个礼拜前就定下来要参加,也没提什么要改流程的要求。
![]()
活动开始前发的通知就写清楚了,现场不安排个人讲话,所以她跟其他到场的来宾一样,就是双手合十,一句话没说,现场也没准备什么菊花,主办方统一发的是白色康乃馨,来宾一人拿一枝,放到一个公用的花槽里,这个场景联合报当天的A4版有照片,清清楚楚,至于吴石的案子,卷宗都在“国家档案局”的数位典藏里放着,编号A301020000C/0047,谁都能上网下载看影像档,判决书上写的是1950年6月10号下午4点,在台北市马场町刑场执行的枪决,跟他一起的还有陈宝仓、聂曦、王正均,卷宗里头压根就没写什么“拂晓”枪决,更没有什么“眼镜被打碎”的记录。
吴石在军法局留下的最后遗言是一首七言律诗,总共八句,五十六个字,档案扫描件的第12页就能看到,跟网上流传的那个版本一模一样,最后一句话是“泉下差堪对我翁”,根本不是什么“照九州”,郑丽文离开现场以后,在党部一楼大厅接受了三立、信传媒好几家媒体的采访,视频在油管上搜“郑丽文白色恐怖”就能找到,有记者问她是不是特地来追思吴石的,她回答的原话是,“今天是为所有政治受难者致意,吴石上校是情报人员,背景与一般平民案不同,不宜并列”,这段话ETtoday当天的新闻稿里也登了,她从头到尾就没提过“抗日将领”或者“不做外国奴”这些词,也没用闽南语说话。
![]()
国民党里头对她去参加这个活动,确实有点别的声音,但公开的记录只有一个中常委叫游毓兰的,在常会上提醒了一句“要注意被抹红”,中央社11月6号有报道,党主席朱立伦的决定是“尊重党主席行程安排”,根本就没有传闻里那种副主席半夜三更打电话劝阻的戏码,至于说郑丽文父亲郑永安的经历,什么报纸、官方文件里都找不到,党史馆、“国史馆”的系统里用“郑永安”、“收听匪播”这些关键词去查,结果都是零。
![]()
吴石当年画的那个东南沿海军事要图,确实有这么回事,但那张图现在是“国防部史政编译室”的机密文件,从来没公开展示过,也没有任何记录说郑丽文去要过复制品,福州古玩市场上传出个“吴石怀表”的故事,目前能找到的来源就是一个大陆收藏论坛上2021年的老帖子,卖家自己都说拿不出处证明,跟郑丽文这边更是八竿子打不着,ETtoday的记者专门去问了国民党文传会,得到的回复是“没有协助寻找遗物计划”。
![]()
传闻里还提到台大历史系的周婉窈教授,说她的脸书怎么怎么样,实际上人家最近三个月的发文,讨论的都是“慰安妇”和教科书的问题,一条关于郑丽文或者吴石的评论都没有,更别提什么“五万赞”的对话了,PTT八卦板11月9号的热门榜前50名,也根本找不到一篇叫“国民党把墙内照片换成墙外良心”的文章,用关键词去搜,什么都搜不到,这些情节都不知道是从哪编出来的。
![]()
秋祭活动结束以后,促进会把现场的花整理成了三堆,拍了照发在官方脸书上,配的文字很简单,“2024秋祭圆满,感谢各党代表出席”,连谁的名字都没点,郑丽文自己当晚在脸书上贴了张跟受难者家属的合影,配文就28个字,“历史不能遗忘,推动平反与赔偿,是政府与朝野共同责任”,底下七百多条留言,大多数都在讨论转型正义法案的进度,根本没形成什么“和解不是忘掉”的热门标签。
![]()
整件事看下来,郑丽文这一趟最大的影响,是第二天有几个蓝营的青壮派开了个记者会,主题是“政府应加速政治档案开放”,完全没碰两岸定位或者“反共”的论述,绿营那边有些粉专倒是嘲讽了几句,说“国民党抢转型正义话语权”,但那点流量跟去年“马英九邀学生看战争片”比,差得远了,TVBS民调中心11月12号发布的政党好感度,国民党在20到29岁那个年龄段,支持度就上升了1.4个百分点,还在误差范围内,跟传闻里说的“7.8个百分点”完全对不上。
![]()
历史这种东西一旦进了大家的记忆里,你随便添一笔、加一划,很快就会被人拿去跟原件对比,一下子就露馅了,吴石这个人到底是“通共”还是“抗日”,学术界有各种书在讨论,但档案本身不说话,它就记录那些可以被验证的时间、地点和东西,郑丽文选择去参加一个集体的仪式,又对吴石这个具体的身份保持距离,这恰恰是政治人物在处理历史材料和现实处境时划下的一道安全线,把那些没发生过的鞠躬、没出现过的怀表、改掉的诗句硬塞进故事里,也许是能弄出点戏剧性,可这也等于把那些真正受过苦难的人,又一次当成了工具,写历史评论,第一条纪律可能就是,找不到来源的情节,还不如就让它空着。
![]()
参考文献[1] “国家档案局”数位典藏,白色恐怖案卷号A301020000C/0047,吴石等叛乱案判决及执行纪录,公开影像版。[2] 联合报2024年11月9日A4版〈白色恐怖秋祭 朝野共同致意〉,记者林河名、摄影记者陈正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