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纽约,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场公开对谈上,突然抛出一句让全场安静的话——她听说,五角大楼正在讨论一个新的战略构想:美国将把战略资源集中在西半球,东欧交给俄罗斯,而东亚由中国主导。
这不是随口说说。同场的另一位前国务卿蓬佩奥立刻表示“几乎完全赞同”。这两位曾在政坛互不相让、甚至公开互怼的老对手,罕见地站在了同一战线上。美国,真的准备“退守西半球”了吗?中美俄之间,是否真的正在酝酿一场“势力范围”的新格局?
![]()
希拉里说出的这番信息,其实并不突兀。几天前,美国国防部已经宣布,驻扎在罗马尼亚的美军轮换步兵旅将全部撤回,不仅没有安排替代部队,连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的部署也同步压缩。单是这支部队就有3500人,调整幅度之大,在近年来并不常见。
与此同时,美国在加勒比海的军事动作却明显加快。截至11月,美军在该地区的部署人数突破1.5万人,不仅有航母打击群,还有核潜艇、F-35B隐身战机以及AC-130J武装直升机,阵仗罕见。美国官方说是为了打击“贩毒集团”,但谁都知道,真要打毒贩,没必要上航母。
![]()
美媒普遍认为,这些部署是在针对委内瑞拉。而且,这种“围而不打”的态势,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从特朗普时期开始,美国就不断在拉美动手脚,现在只是把动作做得更大而已。
五角大楼的动作并不孤立。早在2025年5月,他们就对外公布了一份新版国防战略草案,明确表示将“本土安全”与“西半球的稳定”列为优先事项。这份草案由政策事务副部长科尔比主导制定,已经进入审议程序。
![]()
预算也早有变化。2025财年,美国国防总预算为8860亿美元,其中用于本土安全的预算从去年的1920亿上涨到了2280亿,涨了接近19%。对比之下,印太战略的预算却从890亿降到了760亿,减少了超过14%。这不是小数目,而是方向性的改变。
这种“战略收缩”在美国国内引起了激烈争议。希拉里和蓬佩奥都认为,美国不该放弃全球主导地位。特别是蓬佩奥,还扬言“美国价值观应该在未来250年里影响全球每一个角落”。这番话虽然听起来夸张,却反映出他们对当前战略转向的焦虑。
![]()
这种焦虑,其实来自于现实的无力感。过去,美国确实能在全球同时维持多个战场。从欧洲的北约盟友到亚洲的日韩基地,从中东的军事干预到非洲的反恐行动,美国的足迹遍布五洲四海。
但现在,财政紧张、政治分裂、盟友信任下降,种种问题堆在一起,让美国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的“全球存在感”。
![]()
俄乌冲突就是一个警示。战争打了两年多,没有结束迹象。美国若继续深度介入,势必会消耗大量军费和政治资本。更何况,东欧国家对美军撤离表现出了明显不满,尤其是波兰和立陶宛,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乌克兰”。
在印太方向,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美国无法回避的现实。不只是经济层面,中国在科技、军事、外交等领域的影响力同步上升。美国如果继续维持庞大的前沿部署,代价太高,收益却越来越小。
![]()
于是,美国的战略逻辑开始转变。他们不再追求“处处有兵”,而是转而依靠“远程打击”和“盟友协防”。在东亚,美国开始减少固定兵力的暴露,把更多希望寄托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这些盟友身上。
至于自己,则保留在关岛、夏威夷等地的远程打击系统。说白了,就是“我不在前线,但我随时可以打你”。
![]()
在拉美,美国的态度更像是“这里我说了算”。加勒比海的军事部署,就是最直接的体现。从哥伦比亚到秘鲁,从厄瓜多尔到墨西哥,美国都在加强军事合作,目的就是稳住“后院”。
这时候,希拉里突然说出“势力范围”的说法,其实也是捕捉到了这种趋势。她担心的是,美国一旦默许这种划分,就等于默认自己从“全球老大”变成了“区域守门人”。
蓬佩奥也有同样的担忧。他在哈佛的一次讲话中曾警告说,一旦让出一点空间,威慑链条就会开始松动。简单来说,美国一旦收缩,其他国家就会趁机填补空白。
![]()
从目前的情况看,美国的确正在“腾出手来”。不管是东欧的撤军,还是印太的缩编,都是一种“有选择的放弃”。而把资源集中到西半球,则是为了“保住核心利益区”。
这其实就是门罗主义的回归。这套政策最早来自19世纪,核心理念就是“美洲是美国的,美洲事务不容外部干涉”。现在美国重新打出这张牌,就是想告诉世界:你们可以争,但这块不能动。
只是,这种调整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全球影响力。相反,美国正在尝试“以退为进”——通过控制节奏、重新分配资源,来维持自己的主导地位。
![]()
从中国的角度看,美国的这步棋值得注意。中国并没有急着“填补空位”,而是通过区域合作、经济建设、技术创新等方式,稳步扩大自己的影响。特别是在东亚,中国的地位越来越稳固,这并不是通过军事手段实现的,而是通过发展赢得的尊重。
外交部已经多次表态,中国不搞势力范围,也不干涉他国内政。亚太是合作的高地,不是博弈的战场。这种表态,既是对外的承诺,也是对内的信心。
![]()
俄罗斯方面也保持警惕。他们并没有公开承认所谓的“势力范围”划分,而是继续强调主权和安全。对美国在乌克兰可能的妥协,俄罗斯始终保持高度警觉。
如果说希拉里和蓬佩奥的焦虑反映了美国政治精英的不安,那特朗普政府的做法,则是对现实的一种回应。他们清楚,美国已经没有力气同时对抗中俄,必须要做出取舍。
这种“划分势力范围”的说法,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试探。不是说已经决定了,而是通过公开讨论,看看各方的反应。毕竟,在今天这个多极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一锤定音。
![]()
从目前的局势来看,短期内美国会继续减少欧洲驻军,加强美洲部署,同时在印太维持一定的高压姿态。中期来看,美国可能更多依赖盟友,自己扮演“远程支援”的角色。长期而言,美国是否能重新定义全球领导力,还要看盟友有没有能力接住这根接力棒。
这种调整不会轻松。美国若真把西半球当成“保险柜”,就要承担在欧洲和东亚产生的“威慑稀释”和“盟友焦虑”。如果又想三地都顾,那财政和兵力就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
![]()
这场关于“战略收缩”的争论,其实才刚刚开始。不是因为美国想分蛋糕,而是因为这个世界早就不是蛋糕能切开的了。
从希拉里的一句“我听说”,到美国军方的实际调整,再到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整个世界格局都在悄然变化。中国不追求划地称王,但在这场博弈中,坚守发展、扩大合作,就是最有效的应对。美国是否能适应这个新局面,恐怕连他们自己都还说不准。
信息来源:
[1]“特朗普和中俄划势力范围”,希拉里和蓬佩奥急得蛇鼠一窝 观察者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