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本报记者 | 王 斌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安则民心稳,民生乐则民心悦。”这不仅是庄严的承诺,更是过去五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倾力书写的行动实践。
“‘十四五’期间,甘肃省将超过1/3的规划指标锁定民生领域,累计投入中央及省级资金236亿元,用于补齐民生短板,一桩桩民生实事,温暖了陇原百姓的心田,绘就了一幅温暖厚重的民生新画卷。”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达选祥在此前甘肃省举行的“决胜收官‘十四五’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教育根基更实,“上好学”梦想照进现实。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甘肃省的教育基础正在发生蝶变。通过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扩大优质学位供给,孩子们的成长之路更加宽广。
“十四五”期间,甘肃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4.1%,义务教育巩固率97.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8%,一串串数字,托举起无数家庭的希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60.8%,意味着更多陇原学子圆了大学梦。城镇年均新增就业30万人以上,县级公共实训基地为劳动者赋能,让技能之路越走越宽。
健康防线更牢,“看病难”问题有效缓解。聚焦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甘肃省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居民健康更有“医靠”。
加快建设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甘肃省构建起现代化的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成7个国家级和24个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8.45张,这一指标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保障网络更密,“兜底网”温暖特殊群体。民生温度,关键看弱势群体。甘肃省不断织密扎牢社会服务保障网,让关爱阳光照亮每个角落。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每年8400元和5580元,稳稳兜住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地市级优抚医院、残疾人康复托养设施等实现全覆盖,确保了特殊群体“应护尽护、应养尽养”。
服务关怀更细,“一老一小”幸福加码。“养老”和“托育”是民生焦点,也是甘肃省的发力重点。养老机构床位数稳定在3万张以上,构建起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十四五”期间,甘肃省1656家托育机构提供托位10.54万个,有效缓解“带娃难”。兰州、酒泉、金昌三市成功创建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为孩子们打造了更加友好的成长环境。
生活品质更高,“诗和远方”触手可及。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甘肃省致力于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让文化、旅游和健身融入日常。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简牍博物馆等文化新地标建成,一批重点景区提质升级。2024年,甘肃省接待国内游客4.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52亿元,文旅产业已成为富民增收的“幸福产业”。“十四五”期间,全省建成28个超10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43平方米,为居民提供了更多“挥洒汗水、收获健康”的空间。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这份写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生答卷,是甘肃省“十四五”期间最温暖的成就。展望未来,甘肃省将继续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让陇原大地的幸福底色更加鲜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