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湿地资源转化为优质生态资产 ——江西省以市场化机制推动湿地生态产品价值高效实现
江西省湿地资源丰富,湿地总面积1365.15万亩。作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积极探索湿地资源运营改革,以市场化机制推动湿地生态产品价值高效实现,通过健全法治保障、完善湿地总量管控、建立扩容增量机制和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将丰富的湿地资源转化为优质生态资产,形成“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的良性循环。
实行湿地总量管控制度和扩容增量机制
为解决湿地面积总量管控要求与湿地占用需求之间的矛盾,江西省于2021年8月在万年、进贤、都昌、资溪、南丰、上栗、崇义等7个县启动湿地资源运营改革试点,之后又增加了瑞金市、临川区两个试点单位,助推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崇义县小漓江 曾刘洲摄
2024年9月26日,修订后的《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增加支持建立湿地资源运营机制的有关规定,明确按照“谁占用、谁补偿,谁修复、谁受益”原则,支持社会资本通过参与恢复、重建湿地获得投资回报,推动湿地恢复重建的市场化。
同时,江西省实行湿地扩容增量机制,建立湿地后备资源库。由过去政府主导、以修复退化湿地为主的“保存量”模式,转变为如今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参与、以增加湿地面积为主的“扩增量”模式。
目前,仅抚州市南丰县就申请3800万元专项债用于湿地修复,在4个乡镇高标准打造6处人工湿地示范点。有21家村办公司正在积极谋划开展湿地修复,合计面积1180亩,预计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约3000万元收入。
南丰县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湿地资源运营试点工作专班,全面摸清县域湿地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和空间分布,建立湿地资源数据库。积极探索湿地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模式,按照“先补后占,占补平衡”原则,加快释放生态红利。
多渠道促进湿地生态价值实现
绿水青山一头连着“生态美”,一头连着“百姓富”。多年来,江西省合理利用湿地的生物、景观、人文等资源,持续扩大湿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价值实现通道。
上饶市万年县委、县政府将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摆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通过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湿地生态产业化经营、湿地生态品牌创建等多种途径,促进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万年县湿地资源多渠道价值实现项目核心机制是由县政府成立湿地资源运营中心,统一开展湿地占补平衡指标在线登记、公开展示、在线交易,着力以市场力量引导湿地占用主体从传统湿地占补平衡模式转向“湿地资源运营”新型湿地占补平衡模式。
目前,万年县湿地资源运营中心已完成3笔湿地资源指标交易,交易面积330.92亩,交易金额2452.3万元,资金用于湿地主体修复和补偿。2022年,江西银行成功发放万年县首笔湿地生态修复个人信用贷款10万元。
金融创新推动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以县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生态权益确权、生态产品价值质押贷款、湿地修复信用贷款等方式,将无形的湿地生态资源转化为可抵押、可交易的湿地生态产品,吸引社会资本注入,通过交易和产业经营实现湿地生态产品价值。
赣州市崇义县湿地面积7.09万亩。近年来,该县立足丰富的湿地资源,以入选全省首批“湿地资源运营中心”试点县为契机,成立了全省首家湿地资源运营中心,全面拓展渠道、丰富产品、优化服务,持续深化政企银合作。发放全省首笔湿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有序推动湿地生态治理市场化运作。
吉安市万安县是赣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宝库。该县2024年8月挂牌成立全市首个湿地资源运营中心,作为湿地资源市场化运营的核心平台,建立起“后备湿地修复—指标交易—收益分配”全链条运营机制。
此外,万安县还积极探索湿地金融创新,颁发全市第一本湿地收益权证,开发“湿地贷”产品,为修复主体解决了融资难问题。2024年4月,与江西大唐新余发电公司签订的全市首份湿地指标交易合同,成交金额123万元,形成了“保护—修复—收益—再保护”良性循环。截至2025年5月,全县累计完成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9笔,交易金额953.35万元。(苗垠)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