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在《卫报》采访中抛出“即使事后来看仍会作出同样决定”的论调时,这场半导体领域的博弈已从技术竞争演变为国际规则的碰撞。中国商务部11月14日的回应,撕开了某些国家以“国家安全”为幌子破坏全球产业链的遮羞布。这场闹剧背后,暴露的不仅是个别政客的短视,更是西方世界对技术霸权流失的集体焦虑。
一、行政干预: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秀”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荷兰政府9月30日发布的行政令,10月8日企业法庭的仓促裁决,构成了一套组合拳。卡雷曼斯办公室里那场“关键谈话”,竟成为启动冷战时期《货物可用性法案》的触发器。这种将未启用的冷战遗物强行套用在现代企业身上的做法,暴露了某些人“为了干预而干预”的荒诞逻辑。
更讽刺的是,荷兰方面托管安世半导体99%股份的举动,堪称现代商业史上的黑色幽默。一个100%控股的私营企业,被政府以行政手段夺取经营权,这种违背契约精神的操作,让所谓“法治国家”的招牌碎了一地。当柏林工业大学教授施密特在《明镜周刊》撰文质问“这是2023年还是1953年?”时,荷兰政府的公信力已跌入谷底。
二、供应链危机:谁在制造动荡?
![]()
全球半导体产供链的脆弱性,在荷兰的“神操作”下暴露无遗。中方豁免民用用途出口的善意,与荷方强行托管股份的恶意形成鲜明对比。数据显示,在中方努力下,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汽车芯片短缺率已从45%降至28%,但荷方坐视安世荷兰拒绝向中国企业供货,导致多家车企面临断供风险。这种将企业纠纷升级为系统性危机的做法,堪称“经济恐怖主义”。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报告显示,因半导体断供,欧洲车企今年已损失超120亿欧元产值。当宝马集团被迫暂停慕尼黑工厂生产线时,荷兰政府却在海牙庆祝他们的“胜利”。这种将政治私利置于全球产业链之上的行为,正在将欧洲推向“去工业化”的深渊。
三、中方立场:建设性方案才是破局关键
![]()
中方同意荷方派员磋商的表态,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但这种善意不应被误解为软弱。商务部发言人明确要求荷方“带着建设性方案来”,划出了清晰的底线。这种“可以谈,但别耍花样”的态度,既保持了外交礼仪,又传递了坚定立场。
对比荷兰方面“旧调重弹”的套路,中方提出的“三个切实”原则(切实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切实保护外资企业权益、切实解决断供风险)直指问题核心。当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长韦恩德在布鲁塞尔私下承认“荷兰此举可能违反WTO规则”时,某些人该清醒认识到:在全球化时代,逆潮流而动者终将被历史淘汰。
四、深层博弈:技术霸权与多极世界的碰撞
![]()
这场争端本质上是新旧秩序的较量。荷兰作为ASML光刻机的主要生产国,长期享受技术垄断带来的红利。但随着中国在28nm光刻机领域取得突破,某些人的焦虑感与日俱增。卡雷曼斯们口中的“国家安全”,不过是维护技术霸权的遮羞布。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上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崛起时,美国同样以“国家安全”为由发起301调查,最终通过《美日半导体协议》打压日本企业。今天的荷兰,正在重复同样的剧本。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变化:当今世界已不再是单极时代,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正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结语:合作才是唯一出路
![]()
当荷兰政客还在沉迷于“技术封锁”的旧梦时,全球半导体产业已进入“去中心化”新阶段。中方提出的“全球半导体共同体”构想,为破解当前困局提供了中国方案。这种基于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与某些国家搞“小院高墙”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历史证明,技术封锁从来阻挡不了进步,只会倒逼创新。从“两弹一星”到5G通信,中国突破技术封锁的历程已充分说明这一点。荷兰方面若继续执迷不悟,最终受损的不仅是中荷关系,更是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健康发展。毕竟,在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等全球性挑战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合作,才是破解困局的唯一钥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