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作者 | 梅花
本篇编辑 | 猫须
插图来源 | Marion Cocklico
最近陪伴晶妈妈和军爸爸等家长助力孩子复学的过程中,我见证了太多家庭在挣扎和坚持。
当休学的孩子将校园的大门关在身后,家长的焦虑往往如潮水般漫过理智——有的人像晶妈妈一样,因害怕孩子情绪崩溃而不断放水,从作业拖延到上学迟到,底线在一次次妥协中模糊;
有的人像军爸爸一样,用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却在不经意间将失望的种子埋进孩子心里。
复学从不是一场硬推的战役,而是家长与孩子并肩,在理解与规则间找到平衡,一步步重建信心与能力的漫长旅程。
![]()
破局:先看见孩子“退缩”背后的怕
休学孩子的不愿返校,从来不是简单的叛逆,而是内心多重恐惧的外化。
晶妈妈的女儿害怕体育课跟不上节奏,担心跑不完五圈会被惩罚;军爸爸的儿子因长期服药导致精力不足,连按时起床都要经历激烈的内心挣扎。这些恐惧像一层厚厚的壳,将孩子裹在舒适区里,而家长的首要任务,是轻轻敲开这层壳,看见壳里真实的孩子。
晶妈妈曾试探女儿能不能不去学校时,女儿下意识回应再考虑一下,她以为这是包容,却没发现孩子已捕捉到她的不坚定——只要我表现出痛苦,妈妈就会让步。
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用示弱逃避问题的习惯,做作业慢、上学磨蹭,甚至连倒垃圾这样的小事都要依赖家长。而军爸爸则因自己童年未被满足的认可需求,将压力传递给孩子,孩子明明在服药后挣扎着起床,得到的却不是肯定,而是怎么又起这么晚的失望。
其实,孩子的每一次退缩都是在求救。
家长要先放下必须马上复学的功利心,像晶妈妈可以耐心接住孩子的情绪说:妈妈知道你怕体育课跟不上,我们可以一起跟老师沟通,但你要先去尝试跑一跑。军爸爸可以回应:爸爸看到你今天努力起床了,这已经很不容易了。只有当孩子感受到我的害怕被理解,才会愿意打开沟通的缺口,这是复学的第一步。
![]()
立规:在“包容状态”与“坚定行为”间找平衡
很多家长陷入“要么纵容、要么强硬”的极端,却忽略了教育的核心是“包容孩子的状态,坚定行为的要求”。晶妈妈曾因孩子两次没倒垃圾就自己代劳,却不知这种妥协会让孩子觉得规则可以被打破;如教育儿子收手机,可以先做铺垫,开始连续几天提醒超过10:30不能玩,让孩子明确边界,再逐步执行惩罚,既给了适应时间,也让孩子明白承诺需要兑现。
推动复学,更需要从生活小事建立规则感。比如约定每天早上8点起床,如果孩子没做到,不指责、不代劳,而是平静地说:今天没按时起,明天我们可以提前定个闹钟,妈妈陪你一起试;这些细节里的不妥协,不是苛责,而是让孩子知道家长的支持有底线,慢慢建立我能做到的信心。
晶妈妈曾担心孩子返校后无法适应住宿,其实可以和老师约定先让孩子晚上回家住,适应一周后再尝试住校,这种阶梯式的安排,既给了孩子缓冲,也传递了必须返校的坚定。
而军爸爸在孩子起床后,若能把怎么又起晚了换成你今天努力起来了,真棒,我们抓紧准备去学校。孩子感受到的会是认可,而非压力。规则不是冰冷的条款,而是带着温度的引导,让孩子在被允许不完美的同时,也知道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
同行:家长先“稳住”,才能成为孩子的“定海神针”
复学路上,家长的情绪状态往往比方法更重要。晶妈妈因担心孩子上学出问题,下意识对孩子放水;军爸爸因孩子起床晚而心累失望,这些情绪都会被孩子敏锐捕捉,进而加剧他们的退缩。
其实,家长要先承认复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允许自己有焦虑,但更要学会把情绪和行动分开——心里再着急,行动上也要平静引导;再担心孩子做不到,嘴里也要说:妈妈相信你能试试。
晶妈妈功利性强,就希望孩子立刻返校,否则就容易生气。但孩子的改变需要时间,就像收手机,从提醒到执行惩罚,用了近一周时间铺垫。
家长要学会延迟满足,把注意力从孩子今天有没有返校转移到孩子今天有没有进步:你今天主动聊起了学校的事,真好,你愿意和妈妈一起整理书包,已经很棒了。这些微小的肯定,会像星星一样,慢慢照亮孩子对校园的期待。
军爸爸的儿子曾多次问:爸爸今天我表现怎么样?这其实是孩子在渴求认可。但军爸爸因自己的高标准,总觉得孩子做得还不够好,导致孩子越来越自卑。
家长要学会看见孩子的努力,哪怕只是孩子尝试着和陌生人说一句话、努力起床一次,都要及时肯定。当家长不再把复学当成唯一目标,而是关注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孩子才会在不被催促的氛围里,慢慢找回面对校园的勇气。
![]()
守望:家校协同,为孩子搭建“回归的桥梁”
孩子复学不是孤军奋战,需要家长和学校形成合力。晶妈妈可以和班主任沟通,让孩子先从感兴趣的课程入手,比如如果孩子喜欢美术,可优先安排美术课,减少对校园的排斥;军爸爸可以请老师多给孩子一些小任务,比如帮老师发作业本,让孩子在校园里找到被需要的价值感。
家校沟通也要讲究方式。我多次提醒军爸爸,和老师沟通时,不要只说孩子需要鼓励,而是要反馈孩子今天主动跟同学说了句话,他说很喜欢您的课,这样老师会更愿意关注孩子的优点,而非仅仅把孩子当成需要特殊照顾的学生。同时,家长要及时和老师同步孩子的状态,比如孩子今天在家练习了和陌生人沟通,有进步,请老师在学校也给予肯定,让孩子在家庭和校园两个场景中,都能收获我在进步的正向反馈。
晶妈妈的女儿曾在医院和医生有了简短交流,这就是进步;军爸爸的儿子在服药后仍愿意尝试起床,这也是努力。
复学之路没有速成法,但只要家长能守住“理解孩子、坚定规则、家校协同”的初心,孩子终会一步步走出休学的阴影。也许某一天清晨,孩子会主动背上书包说:妈妈,我们去学校吧!——那一刻,所有的等待与坚持,都将化为孩子成长路上最珍贵的光。
每个休学的孩子,都像暂时迷失方向的小船,而家长的温和坚定,就是照亮归途的灯塔。这条路或许有坎坷,但只要家长愿意放下焦虑,带着耐心与孩子同行,孩子终会重新拥抱校园里的阳光与成长。
备注: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文章中的分享,仅做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