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灿若星河——画院(青年艺术家)优秀创作成果展览”之“可然律剧场——项祎雕塑作品展”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展出。
![]()
部分嘉宾合影
“灿若星河——画院(青年艺术家)优秀创作成果展览”扶持项目,旨在展示当代青年艺术家群体的创作理念、学术态度、艺术成果和精神追求,入选的75个项目,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国内画院青年艺术家的创作面貌,表达出他们对美术创作的独立思考,也展示了青年艺术家当下的创作态势。
![]()
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表示,作为一名青年雕塑家,项祎已然展现出炉火纯青的能力,他作品中的写实性与结构准确性,令人真切感受到这位青年艺术家的蜕变与成长。他的老师都是极为严谨的学者,这与他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到深刻的观念与思想。在当下,无论是雕塑还是其他艺术形式,观念与理念都是不可或缺的,尽管表现形式各异,但它们都蕴含着一种精神上的依托,比如,将古代人物与当代元素进行巧妙转化,这种精神内核是一脉相承的。他的写实作品与观念作品在精神层面上是高度统一的,每件作品都给人以独特的感受,而当这些作品组合在一起时,又会产生一种全新的共鸣,而这正是艺术品所具备的品质。
![]()
部分嘉宾合影
雕塑家、“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盛扬表示,雕塑创作中,材料质感至关重要。以泥人张为例,塑造古代人物能将绫罗绸缎等细节完成得面面俱到,但塑造佛像就不行,因其有象征性,不能随意发挥,像做林黛玉、杨贵妃都有特定要求。现代人的服装简单,给泥人张创作带来困难,不过其彩塑有民俗需求,不能完全像真人。艺术造型因内容、环境不同而有不同要求,观念、写实、浪漫、夸张等风格,都由创作内容、摆放位置、用途来决定。任何艺术都要有人文情怀,否则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成了机械之物。如今青年雕塑家有新潮市场,他们勇敢探索、创新,积极扩展雕塑语言,为雕塑艺术发展注入新活力。
![]()
展览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原党委副书记王少军表示,展览名称“可然律剧场”仿佛是项祎艺术创作面貌的写照。他年轻时的成名作便将光固定在雕塑上,营造出剧场效果,开启了对雕塑语言的探索。如今,他已成为成熟的青年雕塑艺术家,新作仍保留鲜明的个人语言。他的作品虽然坚持写实手法,但是不局限于传统本体语言探索,更具当代性,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作品中不断出现时代符号与痕迹,内涵思想在跨时空符号叠加中展现,十分独特。他作为艺术家,理论成果不一般,以王子云为个案的研究文章获得学界高度评价,他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备双重厚度,是青年雕塑队伍中值得关注、重视的艺术家。
![]()
![]()
![]()
展览现场
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原主任于化云表示,当下年轻艺术家想法多元、思路清晰且极具创新精神。就项祎的几组作品来看,以往传统的人体雕塑如今被赋予了新意,雕塑的阴影,包括地上的投影,巧妙营造出强烈的环境感,仿佛与周边融为一体,且取材于生活常见形式,以雕塑为媒介生动反映生活。尤为值得称赞的是,他对古建筑造型的挖掘、提炼与创新。“我长期在规划部门工作,一直主张规划部门要与艺术界、文化界加强交流沟通,这对提升城市规划水平至关重要。项祎对古建筑解构后做成装置,这种解构在规划建筑界很有启示价值。未来,希望能通过相关平台,组织更多与建筑师的交流活动。也希望他继续深入挖掘古建筑元素,创作更多佳作,为城市规划建筑事业的美学提升贡献力量。”
![]()
展览现场
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郅敏表示,项祎在湖北美术学院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基础,在研究生阶段更是不断深耕,对空间与雕塑语言本体的研究从未间断。作为“80后”艺术家代表,他与前辈在学养积累和知识结构上存在差异,对世界新时代多元信息的反应也更为敏锐。他从雕塑本体语言出发,迈向空间装置与历史叙述。他一方面立足当代生活,另一方面深入探究古代宏大主题,如将古代建筑结构视为一种空间方式,并创新性地与雕塑语言结合贯通,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他还会用日常家具配件与宏大古代结构主题混搭,独具特色。
![]()
部分嘉宾合影
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董雷表示,项祎的创作并非简单的观念思考或知识表达,而是一种蕴含着深度态度的探索。在创作中,他通过探索一系列元素构建出独特的艺术表达,这种表达带来的效果超乎常人想象,不仅是视觉上的观感冲击,更在造型方面展现出观念思考的过程。他创作的每一件作品都被赋予了精神性,尤其注重传达当代青年的思想。这种思想传达并非空泛,而是建立在深厚的造型功底和扎实基础之上,实现了艺术水准的大幅提升。可以说,项祎的艺术创作在思考深度、创新表达以及精神内涵传达等多个维度,都有着出色且独特的呈现。
![]()
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雕塑所所长邓柯表示,本次展览对项祎雕塑创作的几个阶段进行了整体梳理,学术性极强。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他创作推进的脉络:早期对具象研究,致敬20世纪上半叶的留法前辈,且在该题材上创新出独具特点的个人语言;后来将传统戏曲、建筑、书法交织融汇,重新建构出崭新的艺术面貌,分阶段呈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转化。如他的《起霸·营造——戏韵国风》,经过解构与重构,让建筑美学与戏曲程式在形构中共生,进而探讨架上雕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是雕塑创作中探索传承创新的典型个案。他将书法与建筑融汇的作品,在造型上把平面性、书写性与立体性相结合,刚劲的平面处理与形体的空间变奏,蕴含着作者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解。在项祎的作品中,正如他展览的标题“可然律剧场”,一直都有着隐约的剧场性,无论是早期具象塑造中的形式表达,还是后来在空间构造中探索新的可能,包括他将临摹将军铠甲的符号与头盔的重组,重构一个新的共生关系,是对雕塑语言中“剧场性”的实验性探索。整个展览呈现了项祎在文化传承、创新探索及材料语言实践上的不懈努力。
![]()
部分嘉宾合影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陈明表示,项祎所涉及的雕塑创作题材十分宽广,在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十分扎实且成熟,雕塑材料多变。他的创作一方面深扎于传统土壤,从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大胆探索,融入当代艺术的元素。在当代雕塑深受新科技、新媒材影响的背景下,雕塑家不得不面对新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冲击,进而思考雕塑创作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这要求创作者具备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项祎的创作将雕塑与建筑联系起来,往往把雕塑放置于传统建筑的场景中,或将传统建筑进行解构、重组,形成灵活多变的空间结构,体现了他独到的艺术构思。
![]()
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副处长康雷表示,这次展览十分新颖独特,展出的雕塑被划分为多个区域。其中有个板块,是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建筑形式的延伸呈现,还包含重大题材作品,其“飞天”系列创作尤为生动且富有巧思。这位青年艺术家极具想法,他巧妙运用颜真卿书法的竖横笔意,融入京剧脸谱元素,可见他对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并试图剖析、挖掘其新生命力。他将传统文化与雕塑语言相融,创造出类似雕塑、建筑、公共艺术与环境结合的三维体新形式,结构丰富有趣。未来这类雕塑与城市公共建设结合空间大,是年轻艺术家对传统文化当代化、个性化表达的出色尝试。
![]()
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副主任陶宏表示,项祎的“百年雕塑”系列极具张力,这一系列作品在人物刻画上独树一帜,摒弃繁复,追求简洁、概括与含蓄,成功捕捉并呈现了留法精英们为中华民族强起来而博采西方文化精华的历史使命,作品精炼且富有感染力。他还大胆拓展雕塑元素,将中国书法与传统楼宇巧妙融合,很有创意。书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楼宇承载着中国文人的向往,二者结合,别开生面,期待他能挖掘更多元素丰富这一创意。当他尝试将古代盔甲融入航天员头盔时,项祎的艺术进入了当代雕塑的前沿实验,进行超当代、超现实主义的时空对话,巧妙融合古代战争文明与现代高科技文化,这是对文化梳理的大胆尝试。希望他能在雕塑领域继续汲取中西优秀传统文化养分,不断丰富雕塑的艺术语言,像赴法文化先驱一样,带着文化使命从人类哲学的、生存的观念中去创新艺术之路。
![]()
![]()
展览现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冯崇利表示,项祎的作品风格偏老成、深邃,极具魅力。他在早年的人物雕塑主题创作中,敏锐且微妙地将光影元素融入其中,这种细腻专注,让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他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断进步与探索。从光影系列逐步拓展到对中国著名文人主题的精准表达与把控,展现出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底与独特的艺术视角。近些年,他又开启了建筑语言、书法研究与转化等新系列创作,这更体现出他对传统文化根脉的深刻观照。他将自身的学术素养与性格特质融入雕塑作品,期待他能在这一多维且厚重的艺术空间里持续深耕,不断推出更多震撼人心的佳作。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15日。
艺术家简介
![]()
项祎,生于湖北武汉。本科、硕士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博士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艺术学专业。现为湖北省美术院创作与研究部副主任,二级美术师,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艺委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主任。作品曾入选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第五、七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览,入选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人才资助项目、2022年度美术创作资助项目。代表作品有《百年身影》《重见阳光》《百年面孔——留法前辈掠影纪》等。
部分展出作品欣赏
![]()
项祎 《起霸·营造——戏韵国风》 铸铁、木头 188cm×145cm×120cm 2022年
![]()
项祎 《榫卯之间——为傅中望先生塑像》 木头 40cm×80cm×50cm 2024年
![]()
项祎 《百年面孔——留法前辈掠影纪》 193cm×582cm×120cm 铸铜 2021年
![]()
项祎 《百年身影》 树脂、钢 150cm×120cm×110cm 2014年
![]()
项祎 《吾将军》 铸铁、不锈钢、成像灯、激光投影 高200cm 2021年(局部)
![]()
项祎 《塔》 不锈钢等 200cm×200cm×620cm 2022年
![]()
项祎 《纵·横》 不锈钢、树脂 188cm×135cm×45cm 2025年
编辑 | 李振伟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陈 明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6年出版43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58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