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内娱演艺界,呈现出极为鲜明的生态反差景象。一方面,部分流量艺人依靠滤镜来掩饰自身演技上的不足,甚至连基本的台词都得借助提词器才能完成,还将这种现象视为行业的常规状态;另一方面,众多资深老戏骨在演艺领域默默耕耘数十载,甘愿充当“绿叶”角色,却很少受到大众的关注。他们始终把作品质量当作核心追求,不追逐流量,也不争抢奖项。于和伟,便是后一类演员中的突出典范。
![]()
这位演员自出道至今已有29载,最初只是籍籍无名的龙套,然而凭借着持之以恒、数年如一日的不懈坚持,逐步成长为大众公认的实力派。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短短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连续两次获得央视的点名关注。央视作为主流权威的官方媒体,其在文娱领域的发声向来极具标杆性与引领性。如此高频率的聚焦,不仅仅是对这位演员个人的认可与肯定,更释放出了改写国内娱乐圈规则的三大重要信号,意味着行业的发展风向正在经历深刻且重大的转变。
一、从抚顺寒门少年到“白玉兰”视帝:29年的坚守与磨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用来形容于和伟的演艺之路,恰如其分。他骨子里的坚韧与超乎常人的耐力,其实早在童年时就已悄然种下了种子。
于和伟诞生于辽宁抚顺的一户平凡人家。在他年仅3岁的时候,父亲便被病魔夺去生命,母亲自此独自挑起养育6个子女的沉重担子。由于家境贫寒,他想要拥有一本心仪的话本都并非易事。为了凑够买话本的钱,他时常省下自己的午饭钱,有时甚至连续几日仅靠啃干粮度日,才得以换来一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话本。那些饱含故事的文字,悄然在他心底播下表演的种子,使他对通过角色去演绎故事萌生了最初的憧憬。
1999 年,28 岁的于和伟自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凭借在电视剧《曹操》中饰演荀彧这一角色正式叩开演艺圈的大门。身为科班出身的他,原以为历经童年的艰苦磨难后,演艺之路能走得顺遂无阻。然而,命运却给他安排了一段长达 12 年的龙套岁月在前方等待。
回溯这十二年的演艺之路,他所塑造的角色大多戏份寥寥,如沧海一粟,难以在观众心中泛起涟漪。2001 年,他踏入《大宅门 2》的剧组,饰演白占安一角。整部剧看下来,他的戏份累计不足 30 分钟,镜头之中,常常如背景板般无声存在。2003 年,于《历史的天空》里,他化身万古碑,可台词拢共不过十几句,恰似惊鸿一瞥,转瞬即逝。2005 年,在《搭错车》中,他仅是个毫不起眼的小角色,甚至连完整的人物发展脉络都难觅踪迹。那些时光里,每当深夜收工,他总是形单影只,在出租屋楼下徘徊。望着昏黄的路灯,他低声自语:背井离乡奔赴北京,难道就只能一直充当路人甲?要不,就此放弃算了?
纵使内心曾无数次徘徊犹豫,他对演戏的热爱也从未真正消减。在无戏可拍的日子里,他沉浸于剧本的反复研读,将经典影片的片段一帧一帧地拆解剖析,仔细揣摩演员们在表演时的神情、语气与肢体动作;当收到小角色的邀约,哪怕台词寥寥无几,他也会提前查阅大量资料,精心撰写人物小传,用心雕琢每一处细节,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这份持之以恒的坚守,终于在他39岁那年迎来了命运的转折。随着《悬崖》《老炮儿》等佳作的热播,他精湛的演技逐渐进入观众的视野,开始屡屡获得金鸡奖、飞天奖等重量级奖项的提名。然而,命运仿佛总爱捉弄人,每一次颁奖典礼,他都只能在台下衷心地为他人鼓掌喝彩。甚至连他自己都在采访中自我调侃道:我都快适应一直当台下的观众啦。
时光流转至2021年,年届五十的于和伟,凭借在《觉醒年代》中对陈独秀这一角色的精彩演绎,终于在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舞台上,捧起了最佳男主角的奖杯。当他站在领奖台上,握着奖杯的手轻微地颤抖着,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哽咽,却又透着无比的坚定:“这么多年,终于不用再陪跑了。”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令无数观众为之深深触动——大家看到的,不单单是一座奖杯的归属,更是一位演员历经数十载坚守之后,其价值得以兑现的动人时刻。
![]()
自1999年至2024年,25载演艺征程中,于和伟以12年的龙套岁月筑牢根基,而后凭借17年的稳健攀升持续突破自我,最终成为了“实力派”的生动注脚。
二、央视两日两次提及,释放三大信号,将重塑内娱规则?
央视身为国家级权威媒体,对于演员的关注一向秉持严谨态度且极具导向意义。在短短不到一天的时间里,两次聚焦于和伟,这背后所蕴含的三大信号,正悄然重塑着国内娱乐圈的运行规则,引领行业朝着更为健康、规范的方向迈进。
第一个信号是,正向题材与精湛演技的融合,已然成为被官方所认可的“硬通货”。细观近年来的内娱市场,无论是暑期档还是寒假档,荧幕之上满是古偶剧的身影。这些剧的剧情大多围绕着“工业糖精”铺陈开来,演员阵容也总是那几位流量艺人,仿佛只是换了个剧名,便开启了新一轮的“恋爱循环”。此类作品多依靠人设来吸引热度,凭借话题去制造流量。然而播出之后,往往落得个“播完即忘”的结局,既没有一个能让观众铭记的角色,更遑论传递正向价值了。
于和伟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他领衔主演的诸多作品,聚焦英烈事迹,深情传递家国情怀。这些作品题材昂扬向上,而他凭借精湛且扎实的演技,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在一部刻画革命先烈的剧作之中,他所饰演的吴石有这样一句台词:“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为了演好这一角色,在拍摄前,他查阅海量史料,还专程走访吴石烈士的后人,深入了解烈士生前的性格特点与坚定信念。正式拍摄那场戏时,他摒弃刻意的煽情,只是眼神坚毅地凝望远方,语气沉稳平静却饱含力量,将文人的风雅风骨与武将的果敢决绝精妙融合。这段极具感染力的表演,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落泪,更是被央视当作“实力演技”的典范多次提及。
这一鲜明对比清晰昭示:内娱的“流量泡沫时代”正缓缓落幕。唯有扎根现实土壤、传递正向价值的题材,以及能够出色驾驭这类题材的实力派演技,才能真正触动观众心弦,赢得官方的认可与青睐。
第二个信号在于,演员的社会价值正逐步取代流量热度,跃升为核心评价准则。曾几何时,国内娱乐圈衡量艺人咖位的标准颇为简单直接:热搜话题的数量是否可观、微博粉丝的规模是否庞大、机场接机的人数是否众多。更有甚者,部分艺人秉持“黑红亦是红”的观念,将心思耗费在争抢C位、制造舆论争议上,却不愿在打磨作品方面下足功夫。某些流量小生与小花,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品寥寥无几,仅仅凭借时尚红毯上的造型,以及通稿中“实力派”的标签,便妄图跻身影后、影帝的行列。
于和伟,走的是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他鲜少涉足综艺领域,也从不刻意去炒作所谓人设,而是将全部心力都倾注在角色的雕琢塑造之中。曾有人向他问及对大器晚成的看法,他既未倾诉早年跑龙套时的艰难困苦,也未显摆获奖时的无上荣耀,只是神情认真地说道:我们身处这片土地,身为公众人物,究竟能为观众传递什么,能为社会带来什么,又能借由所塑造的角色产生哪些积极影响,这才是最关键、最值得思索的事情。
为了将英烈形象诠释得淋漓尽致,他甘愿耗费数月时光,沉浸于历史文献的研究之中,甚至特意钻研烈士生前使用的方言;为了能逼真地呈现普通劳动者的风貌,他深入生活进行体验,与工人一同劳作,仔细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对通过角色传递价值的执着追求,正是央视两次聚焦于他的关键所在。演员不应仅仅是闪耀的“明星”,更应当成为能够影响他人、传递积极正能量的公众人物,社会价值才是评判演员的根本尺度。
第三个信号是,作品质感取代虚浮数据,成为行业新的导向。当下,诸多影视作品已然丧失了潜心创作的耐心,将重心偏移至制造噱头、炒作热度之上。它们常常大张旗鼓宣称是“投资三亿”的大制作,可在剧情编排、服装、化妆与道具方面却极为敷衍;有些作品刚开播便迫不及待晒出“预约量超百万、播放量破亿”的数据,然而却根本经不起观众的细细品味;更有甚者,有的剧集播放量刚过万,就忙着发布通稿庆祝“热度飙升”,企图用虚假数据营造出一片繁荣的假象。
![]()
回顾《人民的名义》《狂飙》等经典佳作,在开播之前,并未进行铺天盖地的预热宣传,播出过程中,也没有对热度进行实时的追踪播报。然而,它们凭借紧凑连贯的剧情、鲜活立体的人物、精湛精良的制作,一跃成为观众们口口相传的“剧王”。于和伟主演的作品同样秉持这样的风格——他所参演的剧集,从不依赖流量噱头来吸引眼球、支撑场面,而是在细微之处精雕细琢:服装、化妆、道具严格契合历史背景,台词经过反复推敲打磨,力求精准无误,演员的表演也追求真实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正是这份对作品“质感”的执着坚守,赋予了作品长久的生命力,同时也赢得了官方的高度认可。
三、镜头之外:于和伟的“演员本色”
在影视片场,于和伟的“较真”可谓人尽皆知。拍摄某部年代剧期间,为了精准还原角色于寒冬中辛苦奔波的真实状态,他毅然主动要求减少戏服里的保暖层,置身零下十几度的户外完成拍摄任务。哪怕冻得嘴唇泛起青紫之色,他也坚决不启用替身。还有一场情绪需要激烈爆发的戏份,为了捕捉到最完美的演绎状态,他不厌其烦地反复拍摄了12次之多,每一次都全身心投入其中。待拍摄结束,他累得直接瘫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在他的手机相册与语音备忘录中,珍藏着大量有关角色分析的笔记。其中一些是亲手书写后拍照留存的详细心得,另一些则是灵感乍现时语音记录下的思维碎片。即便是早已完成演绎的角色,他也会在闲暇之余翻开这些笔记,复盘总结其中的经验与不足。据身边工作人员所言,他鲜少谈及流量、热度这类话题,日常交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始终是诸如“这个角色的行为动机究竟是什么”“这段台词怎样表达才能更契合人物性格”之类的内容。
时至今日,即便已得到央视的赞誉,成为演艺行业的典范,于和伟依旧秉持着一贯的低调作风。他并未趁着人气高涨之时大量承接商业代言,也未曾频繁现身于综艺节目之中。相反,他始终扎根于剧组,全身心地投入到下一个角色的雕琢与塑造之中。在他的认知里,“演员”这两个字,绝非是闪耀的光环,而是沉甸甸的责任——凭借扎实精湛的演技讲好每一个故事,通过积极正面的角色传递每一份价值,这正是他始终坚守不渝的“演员本分”。
落日余晖洒落在片场,于和伟坐在小马扎上,手中紧握着剧本。他微微皱起眉头,手指在台词旁边轻轻批注。不远处,工作人员正忙碌地布置着下一场戏的场景。柔和的灯光映照在他的侧脸上,勾勒出专注而沉静的轮廓。他的存在,恰似内娱天地里的一抹微光。这光虽不夺目,却以一种笃定的姿态,照亮着“回归创作本心”的前行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