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近日,微博账号“周筱赟律师”表示,其在山东东营出差期间,在某银行当地分行取现4万元时,遭银行柜员反复盘问取款用途,甚至查询过往流水记录进行追问。
![]()
在周筱赟律师拒绝透露个人隐私信息后,银行柜员打电话给反诈中心和派出所,表示需要等待警方到场核实。银行工作人员还强调,这是根据东营市反诈中心下发的通知执行的。该事件被发布到社交平台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热议,也引发了央视等媒体的关注。
财闻梳理社交平台信息发现,有网友表示,取款一两万元都被要求登记资金用途,甚至出现“被拒取款”的经历。
我取2万块,派出所打我电话,让我加微信
在微博#律师银行取4万元遭盘问报警等相关超话中,微博账号“欧累欧累”无奈表示,“我取2万块,派出所打我电话,让我加微信,并把现金拍照发给他们看。”“反正就是不让取钱”,微博账号“六神磊磊”表示,一方面说得反诈那么重要,另一方面反诈中心电话死活打不通,银行也打不通。
图片来自新浪微博平台![]()
图片来自新浪微博平台
根据澎湃新闻近日对山东、河南、云南、安徽、浙江等多省份十余家银行网点展开的电话实测结果信息,不同区域网点在扫码报备、查看流水、联系家属等要求上存在显著差异,部分网点的核实流程超出合理范围。
过度“反诈”也难为了柜员
财闻梳理有关管理办法发现,取现一定数额的资金需要登记来源或者用途确有明文规定,央行等三部门2022年发布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第10条提到,“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
![]()
图片来自央行官网
对客户取款的过度盘问与限制,不仅会引起客户反感,还会影响到银行的服务效率和品牌口碑。银行打着“反诈”旗号的过度防范,让普通民众取钱难上加难,也让一线银行柜员陷入焦虑。
有微博账号“时常担忧自己的精神状态”表达了银行柜员的困难。“如果储户取了钱,被骗了或者被用作不法之事,会追责到取钱的银行。银行只能往下追责,哪个支行、哪个柜员、哪个当天的值班经理,都会被追责、通报、扣钱、扣绩效。如果取走钱的人涉及的事情很大,当天的柜员和经理就完蛋了。”
![]()
图片来自新浪微博平台
还有微博账号“小渔是kaji病患者”补充到,“作为柜员真的太难了,不问就是没有履职,出问题了扣钱,问了要被客户骂,一个小小柜员要当侦探和警察,凭着三言两语就能判断有没有问题,本来就很离谱。”
![]()
图片来自新浪微博平台
周筱赟律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有大量的银行柜员在我微博留言,表示对我的支持,甚至有银行柜员提出要众筹请我起诉银行。”
针对银行柜员的困境,在自媒体账号“童晚意”篇名为《银行柜员要保护好自己》的文章中,作者甚至分享了自己应对这样“不好惹“客户的办法,该文章称,“银行柜员在工作中要学会变通,不能只顾低头办业务;遇到自带不好惹气质的客户,需要用套近乎的话术把事情办了”。
![]()
图片内容截取自自媒体号“童晚意”
不同法律,不同条文的表述存在差异,也让银行柜员在具体操作时无所适从。财闻翻阅有关部门发布的管理办法文件,《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18条确实规定,对监测识别的异常账户和可疑交易,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当根据风险情况,采取核实交易情况、重新核验身份、延迟支付结算、限制或者中止有关业务等必要的防范措施。
![]()
图片截取自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但同时,《商业银行法》第29条明确取款自由,“商业银行办理个人储蓄存款业务,应当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对个人储蓄存款,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查询、冻结、扣划,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
图片截取自《商业银行法》
层层加码的反诈和背后的原因
据华商报大风新闻针对该事件的报道,建行东营分行称柜台1万元以上要核实取款用途,是东营市反诈中心要求。但联系到东营市反诈中心后,工作人员表示,取款是否询问资金用途和他们无关,是银行自己的问题。
“银行甩锅给反诈中心,反诈中心甩锅给银行,到底该信谁呢?”周筱赟律师在微博帖子中表示。
对此,某银行分行从业人士向财闻表达了自己的体验,因为银行取现被骗太多,也无法追踪资金去向,无法锁定犯罪嫌疑人,增加了破案的难度,这导致反诈中心让银行的做法变成现在的“一刀切”。
周筱赟律师在社交平台也表示,“反诈当然非常必要,但不能层层加码,走火入魔。不要再借着反诈名义,层层加码,故意折腾普通老百姓和银行柜员了。”不少网友表达了认同。
今年8月,三部门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将取消“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要求。
既然监管部门已经明确规定,甚至未来将会取消这一要求,那为什么一些银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自行提高标准?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对财闻分析指出,银行加强反诈措施,主要是考虑到要履行监管要求和防范金融风险。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高发,银行作为资金流转的关键环节,承担着识别可疑交易、保护客户资金安全的社会责任。
付建认为,银行分行自行提高标准,主要源于当地诈骗事件频发,分支机构为采取了更为严格的风控措施。此外,银行内部考核机制对风险防控指标的重视,也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加剧。而且,不同分行对监管规定的理解和执行标准存在差异,这也反映出部分银行在风险管控和客户服务之间需要找到更好的平衡。
对此,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在采访中对财闻指出,银行分行加码“反诈”,根源在于风险责任错配与考核压力。一方面,监管对银行反诈工作的考核日趋严格,涉案账户数量、资金拦截成效等指标,直接影响到银行评级与业务审批。另一方面,银行内部的考核机制也加剧了这一现象。银行柜员询问资金用途、核对流水等流程,既是反诈常规环节,也是考核指标之一。若银行柜员未履行询问义务导致客户被骗,柜员可能面临罚款甚至职业风险。这种“尽职免责”的压力,促使分行采取“宁可错问,不可漏查”的策略。
取消了“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要求,会令银行取款更容易了吗?
付建表示,监管取消这一要求旨在提升营商环境、顺应电子支付发展并提升金融服务便利性。不过,取消这一标准,若银行未同步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可能面临涉案资金上升风险。此外,客户对政策的理解偏差也可能引发争议。
袁帅进一步对财闻表示,未来,银行应通过差异化风控、智能化模型与跨部门协作,构建“精准打击+最小干扰”的反诈体系,既守护客户“钱袋子”,也尊重其合法权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