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前孩子一哭闹,我第一反应就是心烦意乱,忍不住吼他。现在我会先蹲下来,抱抱他,问问‘宝宝怎么了?’,试着去理解他行为背后的需求。”在回民区的一场“童成长”家长工作坊结束后,一位年轻家长分享了自己的转变。这种从“命令式”管教到“理解式”沟通的转变,正是“童成长”项目在青城千家万户中播下的科学育儿种子生根发芽的缩影。
为回应广大家长对“依法带娃”、“科学育娃”的迫切需求,呼和浩特市妇联成功引入并实施了“童成长”家庭教育赋能项目。项目立足首府多民族家庭格局,通过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将21个服务点位覆盖全市9个旗县区,开展了168场互动式家长工作坊,为家庭教育注入了专业的“新动能”。
多元联动

构建全覆盖工作体系

呼和浩特市妇联综合考虑全市人口分布、工作基础等因素,构建了“自治区指导、市级统筹、旗县区组织、社区落地”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项目迅速覆盖全市9个旗县区,精心选取并打造了社区、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等21个服务点位,确保项目在基层“接得住、落得实、叫得响”。
在玉泉区三里营东社区,社区妇联主席刘芸有了一个新身份——“童成长”家长工作坊的带领者。“作为社区妇联主席,同时承担‘童成长’任务,这8场工作坊拉近了我与社区居民的距离。”刘芸表示,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复盘等方式,她不仅提升了组织能力,更和家长们一起成长,见证了科学育儿理念如何化解具体的家庭育儿难题。
![]()
![]()
文化融合

民族团结融入家风家教

项目注重与北疆文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度融合。在赛罕区达尔登社区家风馆举办的系列工作坊中,讲师不仅讲解儿童心理,还生动讲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并用蒙古族、满族等民族的传统育儿智慧来阐释“每个孩子都不同”的现代理念,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感可触。
活动期间,恰逢西藏大学家庭教育团队前来交流,多民族家庭共学互鉴的场景,成为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写照。这种文化融合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生活实践。
![]()
品牌赋能

“青城家家学堂”焕发新活力

市妇联将“童成长”项目作为本土品牌“青城家家学堂”的深度延伸。项目首次为品牌注入了体系化的课程内容,并走进校园、新华书店等“两新”组织,拓展了服务半径。一位参与“青城家家学堂”多年活动的家长反馈:“这次的系列课程非常系统,有方法、有案例,让我们知道遇到具体问题该怎么‘下手’,真是‘及时雨’。”项目全面共享“青城家家学堂”多年来打造的家风馆以及优质专家资源,将服务内容精准细化,为原有品牌注入新动能。
![]()
![]()
成效显著

科学育儿理念深入人心

参与项目的家长们逐渐从简单、命令式的管教,转向尝试采取“温和而坚定”的教养方式。多个项目点反馈,家长们的参与态度也从课程初期的“不得不来”转变为“超出预期”,并期待更多专业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项目将基层社区中多民族家庭聚集在一起,结合“邻里节”等契机,带动大家共同讨论科学育儿方法、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引领家庭教育新风尚。
![]()
![]()
展望未来

打造可复制的“青城模式”

呼和浩特市妇联将持续健全“妇联干部+骨干教师+志愿者”的基层工作队伍架构,积极链接更多社会组织资源,深化与“敕勒川爱心妈妈”等关爱服务的协同联动。围绕首府多民族文化特色,对项目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性总结提炼,开发更具吸引力和地方适应性的课程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城模式”,与万千家庭携手,为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谱写崭新篇章。
撰稿:呼和浩特市妇联新媒体中心
编辑:呼和浩特市妇联新媒体中心
初审:陈冬灿
终审:李淑军
声明: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和音视频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在文章下方留言联系我们删除或支付稿费。
戳在看的你,一直都那么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