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提到芯片断供,绝大多数人脑海里立刻浮现的便是“被卡脖子”的窘境。
出乎意料的是,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俄罗斯对此却显得异常淡定,毫不在意。
在全球范围内,除了中国正在全力以赴突破芯片技术壁垒,其他国家似乎并未将芯片供应安全视为紧迫议题。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与现实基础?
![]()
俄罗斯:我的需求,普通芯片就够用
先来看俄罗斯的情况,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与中国存在本质差异。
不同于我国在智能手机、个人电脑以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的庞大产业集群,对高性能芯片有着巨大且持续增长的需求,俄罗斯的产业重心截然不同。
其国民经济主要依赖能源出口、国防工业和农业生产,这些支柱产业对高端集成电路的依赖程度极低。
因此,无论是从应用层面还是技术要求上看,俄罗斯对先进制程芯片并无迫切需要。
![]()
以军工系统为例,许多人误以为现代化武器必须搭载最前沿的芯片才能运作。
事实上,军用电子设备更看重的是环境适应能力、长期稳定性与抗电磁干扰性能。
例如战机航电系统中的芯片,需承受高空低温、剧烈震动及电压波动等极端工况,过于精密的设计反而容易失效。
这类应用场景下,成熟可靠的中低端工艺节点反而是首选。
![]()
目前俄罗斯已具备量产主流中低端芯片的技术能力,多数关键型号均可实现本土化供应。
仅有极少数特定用途的高性能芯片仍需通过非西方渠道引进,整体对外依存度维持在较低水平。
再看民用消费市场,俄国民众对于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热情远不及中国消费者高涨。
在国内,人们习惯每一两年更换新款手机;而在俄罗斯,一部手机使用三到五年仍属常态,只要满足基本通讯和网络功能即可。
![]()
市面上广泛流通的中低端处理器完全能够支撑日常使用场景。
更重要的是,这些通用型芯片全球多个地区均有生产,采购来源多元,即便欧美实施封锁,也可通过亚洲或其他友好国家获取替代货源。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俄罗斯的芯片进口体系本就未完全绑定于西方阵营。
它长期以来与中国、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国家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供应链韧性较强,不受单一市场主导。
![]()
欧美日韩:要么自己造,要么有靠山
再观察那些无需担忧断供风险的发达国家,美国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存在。
作为全球半导体生态的主导者,美国几乎掌控了从架构设计、制造工艺到核心材料与设备的全链条话语权。
高通、英伟达稳居芯片设计领域的顶端,英特尔虽在先进制程上有所滞后,但其技术积累深厚,依然保有强大实力。
![]()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唯一能生产EUV光刻机的ASML公司,其核心技术源自美国授权与支持。
美国何来断供之忧?它更多扮演的是“断别人供”的角色。
同时,其盟友网络也为芯片供应链提供了强力保障,欧洲、日本、韩国均与其深度协同,形成闭环式合作机制。
即使某一环节出现波动,也能迅速通过盟友调配资源填补缺口。
![]()
可以说,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战略底气,远超世界任何国家。
欧洲方面,德国与荷兰属于真正拥有自主能力的核心力量。
德国虽不掌握尖端制造技术,但拥有英飞凌这样的龙头企业,足以支撑本国汽车产业对功率器件与控制芯片的基本需求。
而荷兰更是占据关键地位——ASML总部所在地,直接掌握全球最先进的光刻设备产能。
![]()
尽管法国、意大利曾因车规级芯片短缺遭遇短暂冲击,但由于身处欧盟统一产业链体系内,可通过内部协调缓解压力,并未引发系统性危机。
放眼全球半导体格局,日本与韩国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
韩国三星电子是全球极少数能够量产3纳米逻辑芯片的企业之一,在晶圆代工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其设计业务相对有限。
至于日本,则长期垄断多项关键材料与精密设备市场,包括光刻胶、硅片、蚀刻气体等上游环节,技术壁垒极高。
![]()
作为全球芯片产业链的关键节点,一旦发生供应中断,这些国家自身所承受的损失微乎其微,甚至可能从中获益。
它们还有一个共通优势:产业协作机制成熟稳定。
比如汽车制造商早已与芯片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签订多年供货协议,确保优先交付权。
即便面临短期产能紧张,也能通过调整排产顺序或区域调配化解风险,不会像中国那样因缺芯导致整车生产线全面停工。
![]()
中国的焦虑:卡在高端,需求太旺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进口国,2023年全年芯片采购金额突破3000亿美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原油进口总额。
尽管华为已成功推出搭载自研麒麟芯片的Mate60系列,标志着国产化取得阶段性突破,但大量中高端智能手机与智能电动汽车仍在采用高通、联发科及台积电代工的芯片方案。
![]()
以比亚迪为例,年产量已达300万辆级别,每辆车平均搭载上百颗车规级芯片,整体需求呈爆发式增长。
然而国内半导体企业的供给能力尚处于追赶阶段,短期内无法匹配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进口依赖仍是现实。
问题的本质并不难理解: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同时也是产业升级最迅猛的经济体。
但我们恰恰在高端芯片制造环节存在明显短板,尤其是7纳米及以下制程产品,绝大多数仍须仰赖海外供应。
![]()
而要突破这一瓶颈,绕不开的核心装备就是EUV光刻机。
ASML生产的极紫外光刻机单台售价高达1.2亿美元,即便愿意付款,也因出口管制政策被禁止向中国大陆出售。
中芯国际依靠DUV多重曝光技术艰难实现7纳米工艺量产,已是当前条件下的极限突破。
![]()
但这种方式面临良率偏低、成本高昂、产能受限等问题,难以支撑亿级终端设备的大规模应用。
EUV光刻机正是实现7纳米及更先进节点高效量产的决定性工具。
没有这台设备,纵使拥有顶尖的芯片设计方案,也无法转化为实际产品。
值得欣慰的是,在中低端领域,我国已实现广泛自主可控,诸如家电、工业控制器使用的MCU、电源管理芯片等,国内厂商可大批量生产。
![]()
但高端市场的缺口仍然巨大,若西方全面切断供应,手机制造厂、新能源车企将面临停产危机。
正因如此,国家才大力投资建设新一代晶圆厂,科研人员夜以继日攻关关键技术。
这不是为了参与所谓的“内卷”,而是被外部封锁逼出来的生存之路。
中国的真正焦虑在于,正处于向高科技价值链顶端跃迁的关键阶段,而这一步只能靠自己走完。
只要坚持自主创新不动摇,终有一日我们将彻底摆脱对进口高端芯片的依赖,不再受制于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