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银行都变售楼处了?!
最近,“银行直供房”的话题在楼市引发热议。网络上,“银行下场卖房”“银行要变售楼处”“史无前例!银行开始卖房子了”“银行当最大中介抢饭碗”等言论密集出现。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接着看。
事情是这样的,11月10-13日,兰州农商行、农业银行等机构在京东、阿里等平台集中挂牌抵债房产,部分房源因价格过低引发关注,但住宅类标的流拍现象普遍。
例如,兰州农商行挂牌的“育才壹品”小区100套住宅以低至市场价一半的价格拍卖(单价2000元/㎡,市场价约5000元/㎡),却遭遇了“0出价”流拍。
因此,一个楼市新鲜词就出现了——“银行直供房”。
什么意思呢?
就是多地的银行,特别是一些小的农信社,在四五线城市直接卖房,少则几十套,多则几百套,像开发商似的。
据统计,四川农信系统挂牌出售房产高达2.4万个,广东农信系统1.2万个,辽宁1.1万个,贵州9000个,吉林2000多个...
![]()
图源网络
![]()
从国有大行到地方农信社,银行机构从幕后走向前台,化身“销售”。在阿里与京东资产平台中,多家银行挂牌销售房产。拍卖平台甚至打出“银行直供,不计成本卖”的宣传语。
![]()
图源阿里法拍
那么这些“银行直供房”到底是哪来的?
实际上,银行房源大多来自不良贷款处置。比如有人断供,或者企业还不起贷款,抵押的房子就被银行收走了。以前银行主要靠法院拍卖来处理这些房子,但现在法拍房太多,经常流拍,资金回笼太慢。银行等不起,干脆自己跨界卖房,价格卖低点,只求快速变现。
图源阿里法拍
要知道,当前的市场状态,中介卖房跑断腿都还不一定有成交,银行这位“超级玩家”还来插一脚,带着数万套“低价房源”直接下场,二手房价格又要面临很大压力了。
毕竟,银行为了加速资产变现,银行普遍采取“以价换量”策略,起拍价多数低于市场评估价20%—30%,部分资产折价幅度更为显著。
对于购房者而言,银行直供房确实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产权清晰,交易安全度高。与银行直接交易,几乎不用担心产权纠纷;价格透明,议价空间明确。银行通常采用一口价模式,省去了与房东反复讨价还价的麻烦;价格确实低于市场水平,有一定的性价比。
但风险同样不容忽视:这些房产大多存在明显缺陷,否则不会沦落到银行手中。部分房产可能存在欠费、损坏或纠纷等问题;交易流程可能比普通二手房交易更为复杂;最重要的是,这些房产之所以被原业主放弃,往往意味着它们可能已经成为了“负资产”。
“银行直供房”在温州还比较少见。
但随着“银行直供房”进入公众视线,也侧面说明在全国范围内,断供房、抵债房明显增多。临近年末考核,银行有动力加速处理不良资产。
当然,银行亲自卖房,不是简单的“多一种渠道买房”,而是把金融端积压的风险直接端到消费市场面前。
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不良资产的真实水位;也像一把尺子,量出房价还有多少下行空间。
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买房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出发,而不是抱着“捡漏”的心态去选择“便宜房子”。
因为这些房产之所以便宜,往往是有原因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