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里,护士的身影始终匆忙。床位紧、任务多、文书重、家属催、设备响,多重压力下,不少护士陷入 “先跑完流程” 的被动,却忽略了护理核心 —— 人文关怀与有效沟通。
![]()
“快节奏” 护理直接催生 “护理遗漏”,但这并非漏给药、漏测体温等硬任务缺失,而是安慰、病情解释、健康教育、共定护理计划等软性关怀被挤掉。这些环节缺位后,患者对治疗理解浅、配合差,出院后因缺乏健康指导,病情复发或出现健康问题的概率大幅上升。
在此困境下,护士琳达・加纳在 TEDx 演讲中提出 “慢护理”(Slow Care)概念。她指出患者常像 “工厂零件” 般缺乏关注,呼吁护理需更多停顿,让护士深度关注患者个体需求,回归护理本质。
需明确的是,“慢护理” 的 “慢” 绝非拖延或低效,而是将时间与注意力投向提升护理质量的关键处。其高质量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医疗干预贴合患者病情与需求,避免过度或不足医疗;
二是让患者感受到需求被倾听,增强治疗安全感与信任感;
三是给予医护充足时间倾听患者故事,针对性解决问题。
在这一理念中,护士不只是医疗程序执行者,更是信任建立者、需求理解者、护理协调者与患者脆弱身心的回应者。
但 “慢护理” 落地困难重重。护士的 “快节奏” 并非自愿,而是医疗资源紧张、任务分配不合理等客观条件所致。研究者提出减少护士 “非护理任务” 耗时、让医院领导层多承担行政工作、应用信息技术提效等方法,可这些方案多停留在 “纸面”,缺乏可行路径,难以改变护理现状。
深究相关研究论文,其核心问题是将系统性资源配置问题,错包装成单纯理念转换问题。论文存在三个理想化假设:
一是认为医疗系统有足够 “浪费” 空间可削减,优化流程就能挤出 “慢护理” 时间;
二是假定长期收益能轻松覆盖短期成本,忽视推行新护理模式的即时成本压力;
三是觉得理念转换可突破医疗系统结构性约束,无视现实条件限制。
可现实并非如此。多数医疗系统早已在提效,可削减的 “浪费” 空间有限;短期内推行 “慢护理” 需增加人、物力成本,且长期收益不确定;更关键的是,护理行业根本问题是资源总量不足,而非配置不当,仅靠优化配置无法满足 “慢护理” 需求。
显然,研究回避了核心矛盾:医疗资源有限时,如何平衡护理质量与效率。要实现 “慢护理”,需从宏观层面寻找根本方案。
首先,大幅增加医疗资源投入。不仅要配备更多护士缓解人力短缺,还要给予护士充足工作时间关注患者人文需求,同时投入更多资金改善医疗设施与环境,为 “慢护理” 提供物质保障。
其次,重新定义医疗服务范围与标准。明确必需服务 —— 关乎患者生命健康与基本治疗,需优先保障;区分可选服务 —— 可依资源与患者需求灵活调整,避免资源浪费。
最后,推动社会价值观转换。让全社会认识到高质量护理的重要性,愿意为优质护理付费,形成重视护理、尊重护士、支持护理事业的社会氛围。
但这些解决方案远超护理学科范畴,需社会与政策层面深度改革。这不仅是对护理行业的挑战,更是对医疗体系与社会治理能力的考验。唯有全社会协同发力,从政策、资源、观念多维度突破,才能破解护理困境,让 “慢护理” 落地,让护理回归人文本质,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