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店,常被视为一个安静而固定的精神角落。我们也习惯了“去”书店,在书架间寻觅一方天地。
随着新零售的发展,源自时尚界的“快闪”模式,开始进入图书业。灵活的游击店铺、独特的主题空间,吸引了众多目光,也让书店走出原有空间,在不同的生活半径与人相遇。
![]()
尽管商业表现各异,快闪绝非“亏本赚吆喝”的生意。2023年,中国快闪店市场规模已超过4000亿元,成为一种重要的零售场景。作为对比,近几年的图书零售市场稳定在1000亿左右。书店完全有机会从中分得一杯羹。
事实上,不少大型书城和连锁书店已将快闪列为常规营销方式。不过,当实践增多,争议也随之而来:如何在商业与文化价值间找到平衡,成为书店快闪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
书店为何拥抱快闪
电商对实体零售的冲击,在不同品类间差异显著。例如,图书业是一个极端的例子,线上线下形成了接近9:1的悬殊比例。然而,若从社会整体零售来看,线下渠道依然是消费的主阵地,占据着约70%的份额。
![]()
这说明,线下“逛”的体验依然不可替代。而融合了线上传播和线下体验的快闪,成了零售业态的重要补充。对于书店业来说,参考价值尤其显著。
首先,快闪店能以更低成本,覆盖多城市、多场景人群。 这对已具有一定品牌力的书店是个良好的转化方式。
![]()
以二手书平台多抓鱼为例,其用户规模虽然达到了百万级,也一度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出多家实体店,无奈最终相继闭店,只剩一家。最重要的原因是,收益基本被租金抵消了。
今年,多抓鱼开始在重庆、武汉等地开设巡回快闪,以“书+杂物+展览”的组合,与各地读者见面。长期经营的IP形象加上社群氛围,人气自然有保障。在武汉就达成了一个月售出2万多本书的优异成绩。
![]()
其次,快闪为书店提供了更灵活的场地方案。 对独立书店而言,选址常面临着“情怀、人流与租金”的艰难博弈。十几年前,西西弗书店便选择进驻商场、借力主流客群,走出了一条连锁化的道路。
而快闪可以说是将这一逻辑进一步深化。书店不再被动“等客来”,而是主动“找客去”。更重要的是,快闪店凭借鲜明的主题策划,自身也能成为一个传播事件。正因如此,场地方也乐于合作,实现双赢。
![]()
在策划层面,同样可以实行这种借力的方式。西西弗书店就曾与乐队、动漫IP、艺术潮玩等推出过多个主题快闪,让顾客体会到“双厨狂喜”的快乐。
![]()
像做杂志一样做书店
对一些书店来说,快闪是个试水的领域,而另一些书店则已开始全面融入快闪。
2020 年初,主打旅行主题的独立书店Jetlag Books(时差书店)在北京三里屯逆势开业,靠着“快闪+限时”的创新思维,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生存之路。
![]()
Jetlag 的核心经营方式,用店主的话说,就是“以杂志的思维来办书店”——像期刊一样有周期、有主题、常更新。这和书店主杂志主编的职业背景有莫大关系。
三里屯总店只有 40 平方米,采用可拆卸的钢架书架,三个月调整一次陈列,满足互联网时代对新鲜感的要求。
东四新店更加“轻盈”,用透明亚克力书架打造出“书籍漂浮”的效果,把“倒时差”的失重感搬进了阅读空间。
![]()
店里上架的中外图书、杂志虽不算多,为了让读者轻松触达书籍,封面都特意露出来,而非竖着摆放;更特别的是,一本书卖到几十本就会下架,只为给更多冷门好书留展示机会。
Jetlag 还和多家商场合作,推出书店限时空间,每半年就换一个场地和主题。西单的限时店就以“云”为主题,试图重现日益淡出人们视线的报刊亭。
![]()
据店长介绍,Jetlag的限时店双休日能吸引近两千人到访,而且,快闪店在半年时间内最终实现了盈利——比起传统实体书店的回本周期显然要快很多。
在书本之外,书店还玩起了跨界延伸,和设计师合作开发的旅行主题手机壳,靠城市票据、星际旅行等创意元素卖了 2 万多个;同时,书店会和摄影师、珠宝品牌等合作办展、做分享活动,既收取展览租金,又让书籍内容与不同领域碰撞出新火花。
![]()
快闪,不止商业
在探讨快闪为书店带来的商业可能时,一个常见的疑虑是:这种追求话题与新意的模式,是否会稀释书店应有的文化价值?
答案或许正隐藏在快闪模式的核心特质中。通过有深度的主题策划,快闪书店同样可以兼顾文化议题,打开通往公共生活的方式。
![]()
企鹅兰登书屋和水石书屋就在2018年的妇女节开了一家快闪书店,汇集了200多位女性作家的著作,并将活动收益捐赠给慈善机构Solace Women’s Aid。
在公益性的探索上,国有背景的书店具备独特的优势,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样在2018年,上海思南书局·概念店落地。这个仅存在60天的“人文心脏”,由上海作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等单位联合策划,为城市开辟了一处别致的文化客厅。
![]()
30平方米的小空间巧妙地打破了传统书店的边界:外围增设的座椅邀请路人随时驻足,让阅读自然地融入街道生活;创新的“作家店长”制度更是让李欧梵、金宇澄等60位作家轮流驻店,与读者近距离接触。从文学艺术到日常生活,阅读在这里从私人体验转化为了可触摸的公共生活。
![]()
正如上海作协主席孙甘露所言,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带点震惊性”的快闪,唤起公众对城市文化空间的重新想象。这个案例表明,当快闪书店获得公共力量的支持,它不仅能突破商业的局限,更能成为激活当地文化生态、温暖社区人际联结的创意场域,在每一次“闪现”中,播下公共文化的种子。
![]()
尾声
在书店业面临挑战的当下,快闪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尝试。
它就像一个"安装包”,可以灵活嵌入商场、地铁站、音乐节,甚至闲置的电话亭,用低成本实现传播和拓客,用流动性创造持续的新鲜感。
![]()
当阅读发生剧变,快闪用轻盈的姿态,为书店找到了重获关注的方式。它或许不适用于所有书店,却指明了一个方向:在变化中生存,不妨先学会"流动"起来。
图片来源:Jetlag、déja vu、天目里、外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