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编剧李亚玲的一条最新发文,将喧嚣的“古二维权事件”再次推向风口浪尖。面对网友质问她为何不声援同行,她直言,编剧圈这次集体沉默,并非冷漠,而是出于一种专业的审慎。
在这篇千字长文中,她点破了一个外界难以理解,但在行业内被视为铁律的共识:
维权不能只靠“小作文”和情绪,真正的硬通货,永远是白纸黑字的“剧本”。
当一场维权事件破圈成为大众谈资时,圈内人却在等待最关键的证据。李亚玲的发言,撕开了编剧行业维权生态的残酷一面:在事实不清之前,同行们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
02
这并非编剧们第一次面临这样的抉择。
回顾过往成功的编剧维权案例,无论是早期的石康为《奋斗》维权,还是近年来的《黄石公园》系列争议,其核心支撑无一例外,都是通过对比原始剧本与成片,来证明自身创作的核心地位。
李亚玲在文中指出的行业惯例,其实揭示了一个专业领域的判断逻辑:
有剧本,有对比 -> 是非曲直,一目了然 -> 同行迅速声援,形成舆论压力。
无剧本,只有“小作文” -> 事实模糊,难以判断 -> 同行谨慎旁观,保持沉默。
这种“证据先行”的思维,与法律诉讼中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如出一辙。在情绪容易主导的舆论场中,这套冷峻的行业准则,成了维护专业严肃性的最后防线。
![]()
03
那么,究竟达到什么标准,才能署名“编剧”?
李亚玲的回应,进一步厘清了行业内外认知的一个关键鸿沟:提供了素材和想法,不等于创作了剧本。
她用一个精妙的比喻阐明了其中的区别:
这好比导演。一个影视项目的成功,离不开灯光、摄影、场记乃至制片人的集体协作,他们可能都贡献了宝贵的创意,但最终署名“导演”的,只有一人。其他人会以副导演、摄影指导等具体职务体现其贡献。
编剧行业亦然。剧本策划、剧本责编、甚至敏锐的制片人,都可能为故事注入灵魂一笔。但真正的“编剧”署名,只属于那个将原始素材进行专业提炼、结构搭建、人物塑造、台词撰写,最终形成可供拍摄的文本的执笔人。
知识产权法保护的,也正是这种独创性的表达,而非停留在脑海中的想法或零散的素材堆砌。
![]()
04
此次风波,也折射出编剧行业更深层的生存困境。
一方面,是编剧权益屡受侵害,亟需团结发声的现实;另一方面,是行业内对“何为编剧工作”必须有清晰界定,才能维护专业性的要求。
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一体两面:
唯有建立清晰、公正的署名标准,才能更有效地保护真正创作者的权益。
如果“编剧”的头衔可以因为提供了些许灵感或素材就轻易获得,那不仅稀释了编剧的专业价值,最终也会让维权变得更加困难,因为标准混乱了。
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的不是“按闹分配”,而是建立在专业共识和硬性证据基础上的理性维权机制。
![]()
05
李亚玲的最后一段话,或许点破了事件的本质:
“绝大多数剧本创作都会融合集体智慧,但贡献不足以署名编剧。这是全世界通行的行业规则。”
这场风波,对于公众而言是一堂理解创意产业生产流程的普及课;对于行业而言,则是一次关于如何界定贡献、维护专业标准的拷问。
当舆论的潮水退去,最终能留下并作为判据的,不是谁的声量更大,而是谁拿出了真正经得起推敲的文本。
这既是编剧维权的铁律,也是这个专业领域赖以存在的基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