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一笑,十年少” 的俗语正在被科学证实。美国耶鲁大学贝卡・利维博士长达 23 年的追踪研究显示,持有积极年龄观的人比消极看待衰老者平均多活 7.5 年,这一效果远超规律运动(1~3 年)、控制血压(4 年以内)等传统健康干预手段。在老龄化加速的当下,这种 “心理良药” 正为老年健康提供新答案。
打破两大认知误区:长寿不靠基因,衰老不等于无能
“我爸妈都没活过 80 岁,我肯定也长不了”“老了就是没用了”,这些消极认知正在侵蚀老年人的健康。《阿尔茨海默病和认知障碍》杂志发表的中国 15 年随访研究给出有力反驳:遗传对寿命的影响仅占 5%,而健康生活方式的贡献超 30%。
更需扭转的是 “衰老 = 无能” 的偏见。医学界 “变老悖论” 显示,尽管老年人面临生理衰退,自我幸福感评分却高于中青年。北京老年医院主任医师吕继辉解释,老年人擅长聚焦积极体验、过滤消极事件,这种心态是抵御疾病的重要基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心理治疗师刘旭补充:“研究证实大脑决策能力在 60 岁达到峰值,风险预判能力比中青年更强,这也是多国延长退休年龄的原因。”
![]()
三道长寿锁:从心理到生理的健康传导链
积极心态并非 “心灵鸡汤”,即使对高龄、慢病患者同样有效。两位专家从临床视角揭示了其作用机制:
心理锁:生存意愿激活生命动能
积极年龄观带来的不是空洞的 “想活着”,而是具体的生活目标 —— 带孙辈的天伦之乐、学新技能的成就感、志愿活动的价值感都能强化生存意愿。刘旭指出,明确目标会让大脑持续分泌多巴胺,形成 “心态积极→激素平衡→免疫力提升” 的正反馈。71 岁的葛爷爷曾因感冒就念叨 “快完了”,后来参与社区绿植养护,找到价值感后,不仅情绪开朗,连小病痛都少了。
生理锁:抗炎症筑牢健康防线
《大脑、行为与免疫》期刊研究发现,主观年龄年轻者的慢性炎症指标 C 反应蛋白水平显著更低。吕继辉解释,这种蛋白会加速血管斑块形成、干扰胰岛素敏感性,还可能诱发认知障碍,而积极心态能使风险基因携带者的发病风险降低 47%。从生理机制看,积极情绪能通过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网络调节皮质醇分泌,减少氧化应激,使端粒缩短速率减慢 19%。
行为锁:主动践行健康生活
英国萨里大学研究显示,对衰老持积极态度的老年人更易坚持运动,慢病患者也会主动就医。吕继辉将其称为 “心理缓冲” 效应:“心态好的老人面对挑战不轻易放弃,即使患病也不会自暴自弃。” 退休老专家张老师曾因无法返聘陷入低谷,后来通过线上科普发挥余热,不仅重拾价值感,还养成了每日散步的习惯。
避开假积极,三步养成真乐观
利维博士提出的 ABC 训练法则为老年人提供了实操路径。刘旭和吕继辉结合国人特点给出建议:
首先觉察消极暗示,忘事时不说 “老了记性差”,改用 “暂时没记住”,睡前复盘 “经验带来的成功” 强化自信;其次理性看待衰老,出现体力下降先排查疾病而非归因年龄,很多记忆问题可能是疲劳引发的暂时现象;最后从小事激活活力,独居老人可养绿植、拍晚霞,慢病患者记录健康数据,通过 “照顾型”“分享型”“学习型” 小事保持身心活跃。
“积极心态虽未写入处方,却是最划算的健康投资。” 吕继辉强调,衰老从来不是能力的终点,60 岁的决策力、稳定的情绪、丰富的阅历,都是岁月馈赠的财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