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待见黑人吗?
![]()
最近几年,不少人都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中国网络上,一些关于“黑人”的话题特别容易引起争议,甚至轻而易举就能把评论区变成战场。
只要一提到“黑人留学生”“黑人网红”“黑人在中国的待遇”,评论往往就会炸锅,甚至有人直接说:“我们不是种族歧视,我们是看不惯双标。”
这种声音越来越多,甚至在某些社交平台上,“批评黑人”反而成了某种“政治正确”,原本在全球范围内被视为敏感、需要谨慎发言的种族议题,在一些中文网络空间里,变得越来越情绪化,甚至公开化。
![]()
但如果认真看,会发现这并不是单纯的种族问题,也不是人们天生就排斥黑人,而是隐藏着更深一层的社会焦虑。
很多人嘴上说的是黑人,心里想的却是公平,是资源,是自己在社会中有没有被尊重和照顾,与其说是“歧视黑人”,不如说这是社会底层对权利分配的一种情绪反应。
2018年,贵州某大学一名贫困学生,因为长期吃辣椒拌饭而饿死在宿舍的新闻引发社会震动,很多人愤怒地问,国内那么多自己的孩子都没办法好好活下去,为什么有些外籍留学生却能拿到十几万的奖学金,还享受独立宿舍,有厨房、有补贴?
![]()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时有媒体报道,一些非洲国家的留学生在中国的部分高校中,不仅学费全免,生活补贴还比本地学生高出一大截,甚至在校内享有某种“优待政策”,这种消息一扩散开来,立刻就点燃了很多普通家庭出身学生的情绪。
不是说大家真的反对国家搞对外交流,但问题在于,咱自己家的孩子吃泡面交不起电费,却看着肤色不同的留学生住着最好的宿舍、开着直播赚钱、还有人请吃请喝,这种落差感就像一根刺,扎在心里,拔不出来。
疫情时期,这种情绪又被推到了新一轮高潮,那时候,全国人民都在忍耐、配合防控措施,有的城市封了好几个月,大家排着长队做核酸,哪怕是生病了也得守规矩等通知。
![]()
但偏偏在某些地方,有网友拍到黑人插队、与防疫工作人员争执,最后却好像被“优待处理”,这种情况一出,网络上立刻炸了。
有网友说得很直接:“我们排队排到疯,他们一来就能走后门,这不公平。”哪怕只是个别事件,但在情绪高度紧绷的时期,这种画面就像把火柴扔进干柴堆里,根本不需要多解释。
大家不是不能接受外国人,而是不能接受“照顾外国人超过自己”,这背后其实反映出来的是一种很真实的社会心理,权利焦虑。
![]()
不是大家要去歧视谁,而是当自己觉得在社会里处处被忽视、被压着的时候,就很容易对看起来被优待的人产生敌意,而这些被优待的人恰好是肤色不同的黑人,于是这个“符号”就被放大了,变成了情绪的出口。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就是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这几年,越来越多的黑人博主在中国活跃起来,他们拍搞笑视频、模仿中国人生活,有的甚至靠几条视频就涨粉上百万,变现能力极强。
有个尼日利亚的博主,靠模仿东北话和跳舞红遍全网,后来被邀请上节目、接广告,收入远超普通打工人,很多网友看到后就感到不平衡,同样是生活在中国,别人靠几个视频就能吃香喝辣,我每天早起晚归还只能拿三四千块钱。
![]()
这种不平衡感,加上对“超国民待遇”的怀疑,就慢慢变成了“他们凭什么”,于是,原本对外国人、特别是对黑人没有意见的人,也开始跟着质疑甚至发泄情绪。
这就形成了一种网络氛围,只要你是黑人,只要你表现得像是在“拿好处”,就容易被贴上标签,被骂“寄生”“享受不劳而获”,这不是种族主义的起点,而是社会情绪的投影。
在一些南方城市,比如广州,非洲裔人群较为集中,当地的社区治理也面临很多挑战,过去几年,有媒体报道一些与非洲裔群体有关的灰色产业,比如签证问题、非法居留、商业欺诈等,引发了公众担忧。
![]()
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黑人社区化”的趋势,部分街区形成了小型的非洲人聚居区,这种“圈层化”现象,让一些本地居民觉得陌生、紧张,尤其是当这些区域与治安、安全问题联系在一起时,民众情绪就更容易被点燃。
但我们也要看到,这些个案不能代表所有黑人,事实上,有不少非洲裔留学生在中国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也有黑人在中国开公司、做翻译、做中非贸易桥梁,确实是在为中非合作做贡献。
但网络上往往只流传那些极端的、引起情绪的负面例子,比如某个外国人插队、某个黑人博主搭讪女孩的视频被疯传,而真正踏实努力的外国人却很少被看到,互联网的选择性传播放大了偏见,也让误解更难被纠正。
![]()
再往深一层看,这种情绪并不是中国特有的,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这些国家,类似的情况也出现过,比如法国有些底层白人群体,对北非裔移民非常排斥,背后也是因为觉得移民抢了自己的工作机会、占了社会福利。
在美国,部分白人群体对“黑人优待”“少数族裔配额”制度也很反感,甚至因此支持一些极端政治人物,这些情况都说明一个问题,当社会结构变得紧张时,人们很容易将不满情绪投射到那些“看起来被优待”的外来者身上。
但问题是,这种“正确”并不是真正的共识,而是情绪的堆积,一旦遇到现实中的矛盾,比如中非合作项目推进、外国人参与中国发展战略,这种情绪就可能变成阻力。
![]()
而且,这种情绪如果被极端化,就容易引发误伤,伤害的是那些真正愿意在中国努力生活的人,也可能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其实国家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近年来,中国在对外交流和引进外国人才方面也在逐步调整政策,强调“来华人员要守法、守规、守责”。
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很多高校开始加强对留学生的管理,不再盲目追求“指标”,而是更注重筛选和质量,这说明,社会的声音是有反馈机制的,问题也在被逐步纠正。
![]()
但网络层面的情绪引导,还需要更精细的治理,不是说要压制言论,而是要让更多人看到完整的真相,而不是被情绪带着走。
咱就比方说,往后在讨论黑人留学生奖学金的时候,也要看到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投资背后的战略考量,在讨论黑人博主的时候,也要看到他们背后在中非文化交流中,承担的角色。
归根到底,大家都希望在自己的国家里得到公平的对待,不是反对外国人,而是希望规则面前,不分你我,不怕你来中国赚钱,但要讲规则、讲责任,不怕你在中国直播跳舞,但也得尊重本地文化和秩序,这些才是普通人关心的重点。
![]()
真正要解决的,不是“黑人在中国好不好”的问题,而是“普通人能不能在自己的国家里过得安心、有尊严”的问题。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谁还会去在意肤色的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