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在皖北大地,蜿蜒曲折的浍河之滨,坐落着有千年历史的临涣古镇。古镇不仅因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所在地而闻名,更因一种独特的“茶文化”而焕发着新的生机——青砖黛瓦间,茶香袅袅里,陈文章等当地群众日复一日,用一杯杯醇厚的“棒棒茶”创新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烹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一杯茶调解工作法”,化解着街坊邻里的纷争与愁绪,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一道温暖而亮丽的风景。
“法庭上,原被告对面而坐,气氛紧张;在茶馆,大家围桌而坐,先递茶,再说话。茶一喝,火气就降了一半。‘枫桥经验’讲的是就地化解,对我们临涣来说,最‘就地’的地方,就是老百姓常来爱来的茶馆。”11月8日,怡心茶楼的灶堂上炭火烧得通红,“咕嘟嘟”的水壶里开水翻滚,泥瓷碗中冲泡起袅袅茶烟……在临涣古镇这家茶馆里,趁着调解一起交通事故纠纷的间隙,“中国好人”、濉溪县临涣镇茶馆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员陈文章,向笔者分享起自己30余年的“调解之道”。
缘起:古镇茶香邂逅 “枫桥经验”
临涣人的一天,往往从一杯茶开始。这里的 “棒棒茶” 并非名贵茶叶,而是用一种独特的茶梗冲泡而成,茶汤红润,滋味醇厚,价格亲民。千百年来,茶馆一直是临涣人信息交流、情感沟通、休闲议事的重要场所。家长里短、社会见闻,都在这一碗碗茶水中流淌、发酵,“不去衙门去茶馆”“有理就进茶馆说”,也成了传承至今的独特风俗。
今年61岁的陈文章,是土生土长的临涣人。受父辈影响,他打小就有“泡”在茶馆里、洞察人情百态的习惯。尤其自1994年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以来,他每年调解各类纠纷70余起,成功率达98%以上。他深知,很多矛盾一旦走上诉讼程序,不仅耗时耗力,更容易伤了邻里和气,甚至结下世仇。“如何能将矛盾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这一问题,也成了他长期思考的方向。
时代的浪潮给出了答案。新时代“枫桥经验”强调“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这与陈文章等人的想法不谋而合。望着镇上熙熙攘攘的茶馆,他们集思广益:为何不把调解室搬到茶馆里?在这里,氛围轻松,双方更容易放下戒备;一杯清茶,成本低廉,却能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
2011年12月,在濉溪县临涣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将矛盾纠纷化解与茶文化有机结合的临涣镇茶馆人民调解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陈文章的办公地点,也顺势搬进了这烟火气十足的茶馆。
依托茶馆这一平台,陈文章和老同学王士宏等人还摸索出“以茶暖人心、以茶说人生、以茶述纷争、以茶找支点、以茶拆面子、以茶置梯子、以茶达协议”的“一杯茶七步调解法”,将当地群众因经济往来、房产地边、婚丧嫁娶等产生的矛盾纠纷,融入一杯清茶的时光里,推动以茶去火、以茶评理、以茶言和。
实践:“一杯茶” 的四重境界
在多年摸索与实践中,陈文章等人将“喝茶”这件日常小事,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一杯茶调解工作法”。在采访中,笔者发现,这套方法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了民间智慧。
泡茶:营造氛围,以礼相待。调解伊始,陈文章的 “起手礼”,通常是为双方当事人泡上一杯 “棒棒茶”。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蕴含着独特的仪式感,传递的是一种尊重、一份平等和一个友善的信号。无论矛盾双方身份如何、诉求为何,在这里都是陈文章的 “客人”。氤氲的茶香,能有效驱散当事人心中的戾气,为理性沟通创造一个平和的开端。
“刚开始,感觉特别气愤,特别委屈。” 受益人马秀丽告诉笔者,2023年11月,她正在上五年级的孩子在学校里被其他打闹的孩子撞到,导致右手骨骼损伤,其中一名肇事者的家长迟迟不愿露面。“先喝茶,天大的事,喝完这杯茶再说。”接到求助后,陈文章先后5次把矛盾双方召集在一起,让双方激动的情绪逐渐平复,最终心平气和地达成协议。
斟茶:耐心倾听,理清脉络。茶要一杯一杯地斟,话要一句一句地听。“充分的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心理疏导。”陈文章认为,很多当事人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宣泄情绪、倾诉委屈的出口。
“调解中,陈老师从不轻易打断任何一方,总是耐心倾听,时而点头鼓励,时而追问细节。”临涣镇“兵哥调解团” 成员孙作成介绍,陈文章就像一位老中医,通过“望闻问切”,透过纷繁的表象,总能精准地把住矛盾的“脉”,抽丝剥茧间让调解事半功倍。
品茶:融情于理,寻求共识。当双方情绪稳定、事实清晰后,陈文章便开始引导他们 “品茶”。这里的“品”,既是品味茶的甘醇,也是品味他融入情、理、法的调解话语。他从不生硬地搬弄法律条文,而是善于运用“六尺巷”等传统美德故事,结合乡规民约、公序良俗,用最朴实的语言分析是非对错,引导双方换位思考。
前不久,当地居民张某、王某因沟边零散地结怨争吵,张某一气之下,还打电话让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回来 “干仗”,儿子临上高速时被陈文章及时劝回。“这杯茶,就像几十年的邻里恩情,为了一点地头子争来吵去,把情分都冲淡了,还差点打破头,值得吗?”一席话说得张某、王某心服口服,最终各让一步、握手言和。
续茶:弥合裂痕,息事宁人。当矛盾双方达成一致、签订调解协议后,陈文章还会为他们续上一杯茶。“调解成功的标志,不是一纸协议,而是看他们能不能一起笑着喝完最后一杯茶。”陈文章说,“这杯茶,象征着关系的修复与新生活的开始。很多当事人会在这时主动以茶敬对方,在这杯‘和解茶’中一笑泯恩仇。茶凉了可以续,人心凉了,就难暖了。我们做的,就是不断给人心‘续杯’,添上温暖的底色。”
升华:从点到面的治理创新
“‘一杯茶调解工作法’的意义,远不止于成功调解纠纷的数量,更是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成功创新。”临涣司法所负责人王翔雨认为,作为这一模式的灵魂人物,陈文章以其个人威望、亲和力与智慧,成为临涣群众心中最可信赖的 “裁判官”,是高效解决具体矛盾的“点”。
在陈文章的带动下,当地培育了“闻风到”“德爷”“贤爷”“姊妹花”等众多民间调解能手,将原本零散的调解力量整合为专业的调解团队,把自发的调解行为纳入法治轨道,极大节约了司法和社会成本,形成多部门协同、法理情融合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让法治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濉溪县司法局局长孟凡明介绍说,在充分借鉴“一杯茶”调解法的基础上,当地司法系统着力打造“李坚工作室”,已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案件17起,有效避免纠纷反复、程序空转;在行政复议中创新“流程优化+调度会商”机制,破解案件积压、争议难解问题,实现矛盾早发现、问题早解决;在调解工作中推行全覆盖排查,用群众熟悉的方式解疙瘩,还通过拍摄院线电影《乡村调解员》讲好调解故事。截至目前,当地已成功化解纠纷7400余件,成功率达99.8% 以上,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从“单一处置”到“多元融合”的转变。
这杯温热的 “棒棒茶”,不耀眼却不可或缺,既解渴更管用,浸润着千家万户。从淮北市委政法委了解到,经过多方实践、细致梳理,“一杯茶调解工作法”已提档升级为“一杯茶调解法”,在全市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领域全面推广。凭借温暖人心、朴实易懂、简便易行、从源头上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等“标签”,该方法先后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安徽省基层治理典型案例,推动形成安徽“南有‘六尺巷’,北有‘一杯茶’”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深受群众认可和欢迎,在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化解矛盾纠纷、优化民生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肖干 陈万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