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演义》,所有人都认定孙刘联盟的失败是因为关羽太骄傲、刘备太冲动,或者诸葛亮晚年不够给力。但如果我告诉你,从诸葛亮在隆中对里画下那张“跨有荆益”的蓝图开始,这个联盟就已经被写好了死亡剧本?这场持续了三十年的“抗曹合作”,根本不是被谁搞砸的,而是从第一天起,就藏着一个让双方都活不下去的悖论。
![]()
一、隆中对里的“致命地图”:两家抢同一碗饭,怎么可能不打架?
建安十二年,诸葛亮在隆中跟刘备比划天下时,说了句改变历史的话:“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这段话听着特提气,但你要是站在孙权的角度看,估计得当场掀桌子。荆州是你刘备的“用武之国”,那我东吴呢?早在建安五年,鲁肃就跟孙权说过:“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翻译成人话就是:我们东吴要占住整个长江,从建业到荆州再到益州,一条线全得是我们的。
你看,两家的“立国地图”从根上就撞车了。诸葛亮要“跨有荆益”,鲁肃要“竟长江所极”,而荆州,恰好是这两张地图重叠的地方——就像两个合租室友,一个说“冰箱归我”,另一个说“冰箱是我的”,你说这日子怎么过?
更有意思的是,诸葛亮还特意加了句“外结好孙权”。这就好比跟室友说“咱们得一起省钱交房租(抗曹)”,但转头就把室友的冰箱搬自己屋里了(占荆州)。后来关羽在荆州搞“单刀赴会”,跟鲁肃掰扯“乌林之役,左将军亲冒矢石,难道不该分块地?”(《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其实就是在重复这个矛盾:刘备觉得荆州是抗曹的“战利品”,孙权觉得是自家门口的“祖传宅基地”,谁都没觉得自己错。
![]()
二、湘水划界:用“分一半冰箱”假装矛盾不存在,结果更糟
建安二十年,孙刘两家为荆州吵到要动手——孙权派吕蒙抢了长沙、桂阳,刘备从益州带兵五万回公安,关羽在益阳跟鲁肃对峙(《三国志·先主传》)。最后是曹操打汉中,两家怕被一锅端,才坐下谈判: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这就是所谓的“湘水划界”,听起来像个“各退一步”的好方案,但你细想就知道有多扯。
荆州这地方,它不是块能随便切开的蛋糕。南郡在长江上游,控制着从蜀地到江汉的水路;江夏在下游,是东吴的西大门。现在你把南郡给刘备,等于让刘备掐着东吴的脖子(顺流而下三天就能到建业);把江夏给孙权,等于让孙权堵着刘备的东出口(从南郡出兵打曹操,得看孙权脸色)。这种“各占一半”的划分,不是解决矛盾,是把矛盾变成了定时炸弹——双方都觉得自己占了“不安全的一半”。
后来关羽北伐襄樊,为啥孙权非要背后捅刀子?不是关羽骂了孙权使者(“虎女安肯嫁犬子”),而是关羽水淹七军后,荆州蜀军的实力达到顶峰(《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云长攻拔襄阳郡”)。站在孙权的角度,这哪是盟友打曹操?这是上游邻居突然买了把大刀,还天天在你窗户底下磨刀。所以吕蒙才跟孙权说:“关羽现在这么猛,万一他顺流下来打我们,根本挡不住”(《三国志·吕蒙传》)。你看,湘水划界埋下的“安全焦虑”,到这儿彻底炸了。
![]()
三、关羽失荆州:不是骄傲害了他,是联盟逼他必须“作死”
都说关羽失荆州是因为他太狂,看不起糜芳、傅士仁,还不听诸葛亮“东和孙权”的嘱咐。但你换个角度想:如果关羽不北伐,蜀汉的荆州就安全了吗?
诸葛亮的隆中对里,荆州的作用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益州的兵“出秦川”(《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也就是说,荆州必须承担“北伐前线”的功能,否则刘备占着荆州干嘛?当旅游景点吗?所以关羽北伐,根本不是他自己瞎折腾,是蜀汉整个战略逼他必须这么干——你占着南郡,又不打曹操,孙权会觉得“你占着我的地还不作为”,早晚会动手;你打曹操,孙权又会觉得“你太强了会威胁我”,还是会动手。
这就是那个最恶心的悖论:关羽不动,荆州被孙权抢(因为孙权不能容忍上游有个“不作为的盟友”);关羽动了,荆州还是被孙权抢(因为孙权不能容忍上游有个“太强的盟友”)。所以关羽北伐时,一边打曹操,一边得派兵防着东吴(《三国志·关羽传》“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结果就是兵力分散,被吕蒙“白衣渡江”抄了后路(《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你看,他从头到尾就没选——联盟的规则,注定他要么战死,要么丢荆州。
![]()
四、夷陵之战:刘备必须打这场仗,就像孙权必须偷袭荆州
关羽死后,刘备称帝三个月就起兵伐吴(《三国志·先主传》)。所有人都说他是为了给关羽报仇,感情用事。但你想想:如果刘备不打呢?
蜀汉的立国合法性,就来自“兴复汉室”。而“兴复汉室”的前提,是实现隆中对的“跨有荆益”。现在荆州没了,蜀汉就成了困在四川盆地里的“偏安政权”,跟当年的刘璋有啥区别?刘备要是认了这个结果,别说“兴复汉室”,连内部的人心都拢不住(关羽旧部、荆州派官员怎么可能答应?)。所以他必须打,不是为了关羽,是为了蜀汉的“立国之本”——哪怕明知道打不赢,也得打(《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张飞遇害”,张飞催着出兵,本质是荆州派的集体诉求)。
而孙权这边,也必须接住这场仗。荆州是东吴的“命门”,丢了荆州,东吴就只能缩在江东,等着被上游政权顺流而下灭掉(后来西晋灭吴,就是这么干的)。所以陆逊在夷陵一把火烧了蜀军七百里(《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不是东吴多能打,是他们根本输不起——输了荆州,东吴就没了。
这场仗打完,孙刘两家算是把最后一点“联盟情分”烧干净了。虽然诸葛亮后来又派人跟孙权和好(《三国志·诸葛亮传》“遣使聘吴,因结和亲”),但荆州没了,蜀汉出不了秦川,东吴守不住上游,两家加起来的实力,还不如曹魏的一半。你说这联盟还有啥用?不过是俩快饿死的人,互相递了根没点燃的火柴。
![]()
五、从“抗曹盟友”到“互相拆台”:所有矛盾,早在“合作”第一天就写好了
现在回头看,孙刘联盟最讽刺的地方在哪?他们的“共同敌人”曹操,其实是联盟唯一的“粘合剂”。只要曹操活着,两家就不得不捏着鼻子合作;可一旦曹操死了(220年),曹丕篡汉,这个“共同敌人”的合法性突然就弱了——刘备称帝(221年),孙权称王(222年),大家都是“皇帝”“吴王”,凭啥还要委屈自己让着对方?
所以你会发现,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时,两家能一起放火;建安二十年(215年)能湘水划界;可到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就敢偷袭荆州;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就敢倾国伐吴。不是人心变了,是联盟的“基础”变了——共同利益(抗曹)越来越虚,核心利益(荆州)的冲突越来越实。
这就像现实里很多“合作”:表面上大家都说“一起赚钱”,但没人说清“怎么分蛋糕”。一开始生意小,矛盾藏得住;等生意做大了,谁都想多拿一块,最后要么散伙,要么打起来。孙刘联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诸葛亮和鲁肃画的“抗曹大饼”,根本填不满两家对荆州的“刚需”。
其实历史里藏着的道理,往往比故事本身更戳人。孙刘联盟的悲剧,从来不是某个人的错,而是一种“结构性的死局”——当合作的核心利益冲突被“共同目标”的幌子盖住,当双方都觉得“对方应该让着我”,结局从一开始就定了。就像两个人拉着一辆车,一个想往东,一个想往西,车没散架,只是因为路还不够长。
汐事夜话,陪你拆穿故事里的藏锋。下一期我们聊聊“曹操的‘奸雄’人设骗了多少人”——那个被骂了千年的“汉贼”,其实可能是三国里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最后问你个问题:你生活里有没有遇到过“孙刘联盟式”的合作?表面上目标一致(比如一起创业、一起做项目),但核心利益(钱、权力、资源)根本没谈拢,最后是怎么散伙的?评论区聊聊,看看是不是所有“好合作”,都得先把“怎么分蛋糕”说清楚。
关注【汐事夜话】,咱们下期《三国演义》解读,接着拆那些被故事盖住的“历史真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