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知不觉之间,“双十一”这个被创造出来的购物狂欢节,已经17岁了!
它的销售额从最初的几千万,到如今突破万亿,可谓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
2025年的“双十一”刚过去一天,与23年1.13万亿、24年的1.44万亿的销售额相比,今年的销售额是更高还是更低呢?
双十一没落了?
今年的双十一,没了往年的热闹劲,往年朋友圈、群聊里到处晒购物车、比战绩,今年大家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偶尔有人问一句“你买了啥”,更多人甚至懒得打开购物页面,但奇怪的是,大家情绪冷冰冰,数据却是热得发烫。
![]()
从10月7日一直拖到11月11日,最后全网成交额跑出了1.619万亿元,比去年的1.44万亿又往上跳了一大截。
很多人觉得不对劲:不是说大家都不买了吗?结果数字比谁都热闹。
今年的冷清不是消费降级,而是心态升级,过去大家爱追潮、爱图热闹,总觉得便宜就是赚到,现在变得更务实了。
![]()
今年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校园里那件土得掉渣、却火得一塌糊涂的军大衣。
很多大学生穿着它走来走去,意思不是“我穷”,而是“我懒得被你品牌忽悠”,一句“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说中了很多年轻人的心思。
以前买东西,大家先看能便宜多少,现在先问“这个东西到底值不值”。耐用不耐用?是不是有坑?退换麻不麻烦?这些比满减金额更重要。
![]()
网上吵得很热的“300块以下没有真羽绒服”的话题,就是这种消费意识变化的表现。
过去只要说打折,大家就下单,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琢磨商家到底有没有虚头巴脑的套路。
大家对复杂的购物流程越来越心累,预售、定金、尾款、跨店满减、红包叠加……搞得像算奥数。
![]()
双十一从10月7日就开场,可拉长战线只换来了更高的疲惫感。
以前零点蹲守有点仪式感,现在只觉得折磨,一项调查里有63%的人表示双十一没必要继续搅和了,因为购物的乐趣被规则弄没了。
当节奏越来越累、套路越来越深,人自然也就不愿意再配合那种“狂欢”的氛围了。
![]()
所以今年双十一冷,不是因为大家没钱,而是因为大家不想再被复杂规则和夸张套路牵着鼻子走。消费变得更克制、更讲究实在,这才是热度下降的根本原因。
数据爆表,是平台换打法带来的结果
既然大家不热情,为什么总成交额还能刷新纪录?答案不是消费者突然释放洪荒之力,而是平台自己在改玩法。
![]()
过去靠造节提情绪、靠折扣刺激下单的方法已经不行了,现在的增长源头是更隐蔽的底层变化。
首先,是购物方式变得更好用了。
今年最大的转变,是平台让买东西变得更省事,服装类,用手机就能看到穿在身上的效果,家电、日用品给你自动整理对比,你没想好要买什么,系统已经把几样适合你的东西摆在你前面。
消费者不再被吆喝,而是被更顺手的体验“自然推着走”,你不用被煽动,自然也会买。
![]()
今年很多新东西都卖爆了,比如偏养生路线的食品、各种小电器、新奇的小商品,过去不算主力的品类,今年全都冲了上来。
这不是天降好运,而是平台把不同人群的真实需求都抓了出来,卖给真正会买的人,而不是让所有人都去凑热闹。
另一个推动成交额的力量,是线上线下彻底绑在一起。
![]()
以前双十一是纯线上狂欢,现在线下商场、店铺全加入,体验在店里做,价格在网上付,场景拉得比过去大得多。
你不一定觉得自己在过双十一,但你其实已经参与了。
电商格局也从“双雄争霸”变成“三足鼎立”。
![]()
天猫、京东虽然还在前面,但直播电商的力量已经完全成型。各种主播、短带货、线下店同步促销,加起来构成一种立体的购物氛围。
你不需要盯着某个平台,也能在别处买得痛快。
成交额暴涨不是因为“双十一节日本身更火”,而是因为购物方式已经变成“大半年打一场生态性的仗”。
![]()
你乘不乘热闹不重要,商品仍然被买走了,因为系统更懂怎么让你舒服地下单。热的是生意逻辑,不是节日情绪。
桑坡村的沉寂
双十一的变化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莫过于桑坡村。
![]()
这个村曾经风光到什么程度?它被称作“淘宝第一村”,是全国最大的羊皮加工和羊毛制品基地。
过去澳大利亚出口的羊皮,有八成最终会流到这里。电商兴起的时候,桑坡村简直坐着火箭往上飞。
![]()
最辉煌的一年是2018年双十一,全村线上销售额干到16亿元。
村里商家回忆那几年几乎不睡觉,一天睡三四个小时算奢侈。快递站堆成山,天天爆仓,一个站一天能发七万单。
![]()
整个村庄跟着双十一一起跳动,那是真正的“靠双十一吃一年”的模式。
但这种模式的问题也非常明显:太依赖某一天的大爆发,每年提前几个月备货,只为了等那一天充量。一旦消费者不再集中在那一天购物,整个模式立刻塌方。
当这几年双十一变得越来越“日常化”、节奏拉得越来越长,桑坡村的模式就彻底不适应了。
![]()
到了今年初,有报道说村里80%的店铺已经关门,很多厂房空着,街道冷清得像换了地方。这里的衰落不是偶然,而是老模式被新节奏淘汰的结果。
桑坡村的困境,正是整个供应链转型的痛点。
消费者不再囤货、购物不再集中、节奏变慢但更稳定,意味着产业不能再靠爆点,而要靠持续稳定的产销关系。
![]()
产线必须更灵活,产品必须更耐打,不能赌一年一次的大节日。桑坡村像一个缩影,把整个行业正在经历的震动都呈现了出来。
所以双十一不是“结束”,而是“长大”。
![]()
它从一个需要抢、需要熬夜的节日,变成一种日常化的商业基础设施。
它像水、电一样,不再有太多存在感,但却一直在推动生意往前走。
热闹没了,但力量更稳,更长久。
参考信源
上游新闻
![]()
北京新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